11日早上7点半,杭州市上塘路117号报刊亭,新到的人民日报摆放在第一排摊架上,晨练完的退休工人陈益民和往常一样买了一份,先看了看头版,接着浏览其余版面,随后卷起报纸踱步回家……如今,分布在浙江73个城市的2607个报刊亭,已成为主流媒体贴近百姓的主要渠道。
主流文化需要主阵地,报刊亭义不容辞。从2010年12月开始,浙江邮政明文规定:每天早上7点半前,报刊亭必须腾出黄金摊位,摆放党报党刊。今年1月至7月,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党报党刊的报刊亭销售量达到3.9万份,同比增长60%。在浙江的报刊市场上,报刊亭已成为党报党刊的最大零售渠道。
去年来,浙江邮政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新型报刊亭的华丽变身,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2011年5月,杭州、金华、嘉兴等城镇百姓发现,报刊亭上装载了LED显示屏,每天从8点到22点,不间断地滚动发布各种实时新闻、公共信息、文明城市创建信息、抗击台风信息,以及宣扬爱国、诚信、励志、慈善等价值观的公益广告,百姓在行走时、坐车时、等候时、驻足休憩时,就能非常迅速地接收到信息。
信息化改造后,新型报刊亭也成了“家门口、零距离”的“便民亭”。在衢州市柯城区梧桐巷,自打家门口的报刊亭新开办了话费充值,代缴水电费、有线电视费,代售客票等便民服务项目后,平时不怎么光顾报刊亭的温雅仙大妈也成了报刊亭的常客。不久前,她就在家门口的报刊亭轻松地预订了两张第二天到杭州的车票。
到目前为止,浙江全省已有1515个报刊亭完成了信息化改造。
新型报刊亭在给居民带来众多便民服务的同时,集聚了人气,也为宣传主流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受众群。金华八一北路的沁园报刊亭经营者蔡月华,经营报刊亭已经9年了,自从换上了新型报刊亭,添加了电脑设备,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她说,开办便民服务后,不仅每月可增加收入800多元,而且买报买刊的人也多了起来,特别是遇到两会等国家大事、新闻热点,她这个亭的党报党刊、畅销报刊就特别好卖,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到9点左右就售完。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型报刊亭办理便民服务已超过78.96万笔。
浙江各地党委政府十分看好新型报刊亭建设,认为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新型报刊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嘉善县去年就从财政拨出20万元资金支持邮政新型报刊亭建设。
报刊亭已成为兼具文化和民生效应的公益项目。浙江省邮政公司总经理鞠勇说:“信息化手段赋予传统报刊亭新的生命力,不仅通过LED增加了文化宣传的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信息化的平台提供了诸多深受百姓欢迎的便民服务。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全省联网,届时可以发布同一条信息,为百姓提供‘近距离’服务,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