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叮咚,歌声婉转,吴韵悠长。
“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正在北京进行。江苏苏州精心打造的开幕演出《人间新天堂》,演员全部来自苏州市的业余文艺团队,凸显了演出的群众性特点。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喜人景象。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很多地方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
培养带动农民自办文化
8月16日晚,夜幕刚刚降临,距离城区约30公里的山东青岛胶南市六汪镇山周村早已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吃完晚饭,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文化活动室外的小广场上。晚上7点,这里将放映《财神客栈》、《西风烈》两部新电影。放映员董桂峰支起帐幕,转动放映机,当清晰的画面投射在宽大的银幕上时,喧杂渐渐消散。3个多小时的视觉享受,让村民们热情高涨,夜深了还不肯散去。
当晚,整个胶南市有42个大大小小的村庄放映了电影。而这仅仅是2012年胶南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经过近几年的完善与提升,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已经成为胶南市家喻户晓的文化精品工程。该市文广新局从2008年就启动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市23处镇(街道)设立公益电影放映队,培养放映员64位,配备42套高水平电影放映设施,建立专用电影放映库,并做到及时更新。
自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以来,青岛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三区五市规划建设的8个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整合成一体,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圈”。当地还经常开展“文化辅导下基层”活动,各业务单位结合自身工作,下基层进行文化辅导和培训,培养群众文化骨干,带动当地文化蓬勃发展,形成农民自办文化的靓丽品牌,成为当地群众自发开展文艺活动的主力军,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让乡镇文化站成为标志性建筑
白墙青瓦,木廊飞檐,修竹绿林。
四川成都的大多数乡镇里都有一栋川西民居特色小楼,突出又醒目,这不是民居,更不是别墅,而是密布在成都城市社区、区县乡村的综合文化站。如今的成都乡镇文化站已经成为成都乡镇的标志性建筑,是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8月27日下午6点刚过,家住成都市双流县永兴镇的李大姐就来到文化站。李大姐所在的舞蹈队要进行一次舞蹈大连排,此时舞蹈室里已经来了很多人。“以前跳舞就在坝坝里放个小喇叭,遇到下雨天只好中断排练,现在这里舞蹈室、音响什么都有,比以前好多了。”李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出舞蹈室,室外活动场地上同样聚集了很多人。旁边活动室里合唱团正在纵声高歌,而隔壁安静的图书阅览室内却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再配上掩映在文化站周围的翠竹、新居、田园,这就是永兴镇人平日里的文化生活。
在成都,和永兴镇一样拥有文化站的村镇还有很多。大地震和金融危机没能阻止成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脚步。成都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正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让每一个成都人都体会到文化幸福的滋味。
早在2009年,成都就已经形成了“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的全覆盖。其中的大手笔是全市区(市)县二、三圈层的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建设并实现免费开放。
如今,成都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面积最小500平方米、最大2000余平方米、平均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文化站都有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标识,按标准设有“六大功能”(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活动展览室、工作室、室外宣传栏或广场艺术长廊)和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这些遍布城乡的文化站点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完善的免费文化服务,同时还承担起当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体验。
创新基层文化建设模式
如何让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实惠、享受到便利、感受到温暖,是考量文化惠民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地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模式,走出了百花齐放的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之路。
北京市朝阳区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公共文化优先,产业发展共赢”的运行模式,总结出“条专块统”文化中心管理模式和“文化大院”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成立文化馆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和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基层、更加以人为本、服务效果更好。北京市东城区则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积极引导和鼓励街道、地区和驻区单位利用区域优势和自身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如安定门街道的“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东四街道的“奥林匹克社区艺术节”、交道口街道的“南锣鼓巷胡同文化节”、前门街道的“上元灯会”等,形成街道、地区和行业的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文化惠民的辐射空间和受益人群。
据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较早提出创建“十五分钟文化圈”。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中,宁波市鄞州区跻身全国28个创建示范区之列,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创建资格的区级单体。鄞州区以健全文化设施、壮大文化队伍、活跃群文活动为内容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以镇级“东海文化明珠”为中心,辐射带动村级文化建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