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端坐镜前,默戏候场,一男子身着印有血痕的白衫踉跄跑上台来,见武生欲诉又止,随后倒在武生身边……暗转之后,舞台后区的武生与花脸正在上演一出好戏,起霸、招式样样讲究,一段百年前的徽班伶人往事就由这戏中戏的倒叙拉开序幕。这里是舞剧《徽班》的演出现场,也是“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前的进京演出中,舞剧《徽班》就被认为能够将传统徽剧元素与舞蹈相结合,为舞台艺术吹来一阵新风。
由文化部主办的这次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目前正在北京持续推出,将从今年8月延续到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19台剧目陆续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19个场地演出240余场,涵盖歌剧、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主要艺术门类,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全国舞台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和新面貌。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断深入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传统题材与传统艺术形式如何面对今天的观众,面对整个时代,是艺术创作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展演中,多部剧作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做出了诸多层次的有益探索。
新版歌剧《白毛女》在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上大量运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素材,做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说的“不但好听,而且好看”,为传统题材的舞台形式创新提供了新鲜的审美视觉经验。被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仲呈祥称做是“站在今天去表现昨天”的桂剧《七步吟》,则在传统题材与当代意识的深层契合上做了新的探索,不仅真实再现历史,还注重挖掘传统题材的现代精神内涵。越剧《狸猫换太子》在保留传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注重挖掘人物内心,如名段“拷寇”一场,将不再以寇珠挨打博取观众同情为主要目的,改以刻画陈琳复杂的内心世界,“努力碰触人性当中深层的悸动”,力求更加贴近观众。
此外,本次展演中的多部新编历史剧《班昭》、《苏武牧羊》、《廉吏于成龙》等,都在原版基础上做了切合现代审美的改编与创新。
多种体制艺术院团同台竞技
随着艺术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艺术院团体制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艺术作品也呈现更大的丰富性。在参加展演活动的85个艺术院团中,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颇为引人注目。作为入选此次展演活动的民营艺术院团代表,参展的晋剧《大红灯笼》曾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华奖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11项全国大奖。业界专家纷纷表示,“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民营艺术院团拿出来的艺术作品同样具有国家水平。”仲呈祥认为,“国营的剧团跟民营的剧团并进,有利于舞台艺术在竞争中互补生辉,共同进步。此次《大红灯笼》的参展是个好的开始。”
各大转企改制院团此次也带来了包括越剧、扬剧、晋剧、秦腔等地方特色剧种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由东方歌舞团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是继续传承经典、锐意创新,此次共带来音乐会、歌舞、舞剧等多个优秀剧目。
现实题材凸显时代特色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艺术创作要表现包括历史题材在内的多样性题材,但要特别强调重视反映现实生活。此次展演的优秀剧目深刻贯彻了这一精神。”
改革开放给时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鲜活的素材。此次参演剧目中,讴歌改革开放、歌颂英模人物、反映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剧目达到40余台,占到参演剧目的1/3,角度丰富,内容多样。有反映英雄模范人物的话剧《郭明义》、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也有再现当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的秦腔《西京故事》;有直面农村复杂矛盾,展现基层乡镇干部形象的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着我》;有以普通人住房搬迁变化折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话剧《搬家》;还有艺术再现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感人事迹的舞剧《温暖》。
新人新剧大量涌现
舞台艺术薪火相传,必须不断创作新剧,培养新人。此次展演中无论是国家艺术剧团还是地方艺术剧团都涌现出一大批题材多样的新创作品,填补了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多项空白。《牛郎·织女》成为我国首部原创民族音乐诗剧,《告诉海》则首次将当代现实工业题材搬上我国音乐剧舞台。据悉,国家艺术院团推出的35台剧目中,新创排作品更是占到了2/3。
本次展演注重推出新人,为提携新人,老将们更是甘当“绿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主角由青年演员鲁娜、周兆晖担纲,而中央芭蕾舞团3位首席女主演朱妍、张剑、王启敏则登场甘为年轻演员当起配角。京剧《廉吏于成龙》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着力提携青年演员蓝天、郭睿玥,呈现出“老带新、爷传孙”的主演阵容。
我国舞台艺术近年来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评论家毛时安说:“舞台剧是一种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生长性的艺术,即使是此次参加优秀剧目展演的作品在剧本、唱腔表演、舞台展现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局限。”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安奎也表示,目前的舞台艺术创作仍然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质量,创作出内容更加厚实、风格更加多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