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第二届非遗博览会:展现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不想和你说再见,这一瞬间仿佛凝固成永远。相信我们今生有约,走近你,回到了久别的家园……”9月10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行。伴随着歌曲《不想和你说再见》的优美旋律,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化厅、枣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为期5天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落下帷幕。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期间,共有近800个项目、500余位传承人进行了展示展演,博览会共协议签约442.6亿元,参观博览会的观众达70多万人次。

    展现山东非遗保护成果

    9月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正门拉开帷幕。以“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本届博览会,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并着力突出运河文化特色、“手艺山东”特色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特色。为扩大博览会影响力,今年6月至8月,台儿庄古城还开展了“手艺山东”“中华美食”“戏曲荟萃”主题月活动,让古城内的游客感受非遗的魅力。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山东作为一个非遗资源大省,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资源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非遗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由探索实践阶段步了科学保护阶段,非遗保护的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突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的山东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作利用机制。

    打造博览交易的国家级平台

    9月6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行签约仪式,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山东各市文广新局120余位代表参加签约仪式。

    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介绍,本届博览会共吸引767个非遗保护项目参展,共达成合作签约项目135个,协议资金总额442.6亿元。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内涵,共有108个非遗项目签订入驻台儿庄古城,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9个。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博览会组委会精心筹备组织了这次签约仪式,将其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李宗伟表示,签约仪式将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为推动全国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本届博览会还邀请了国内众多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展开学术“论剑”。9月7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高层论坛举行。论坛上,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等作交流发言。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上,北京市文化局等56个单位荣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织工作奖;景泰蓝制作技艺等548个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奖;王磊等567名传承人荣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承人展示奖。此外,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非遗项目踩街巡游、非遗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山东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真学习借鉴各省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博览会闭幕式上,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清表示,要努力将山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