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姐,7点,老地方,不见不散。”王桂花的院门口喊过这么一嗓子,还没等她弄清楚来人是谁,巷子里只剩下一串笑声在回荡。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营城子村看到的情景。这里每晚7点,王桂花都会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大院,教大家跳广场舞。
“文化组织员就是我的正经事儿”
王桂花经营着一家农家院,依靠长城旅游带来的游客资源,生意一直很红火。起初家里人对她挤出时间耽误赚钱来教村民跳舞的举动很不理解,“参加活动比看《新闻联播》还准时,家里这么多活儿都扔给我们,图个啥?”乐在其中的王桂花可不这么想,“文化组织员的工作就是我的正经事儿”。
2011年底,延庆县率先在376个行政村组建了群众文化组织员队伍,承担起基层文化组织管理、益民工程协调推进等工作。八达岭镇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招聘了15名群众基础好、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文化人才充实到文化组织员岗位。作为多年来活跃在群众文化舞台上的积极分子,王桂花众望所归,成了村里的文化组织员。
令王桂花喜不自禁的还有发生在今年3月的两件事:一是她报名参加了由延庆县文委、县教委联合举办的文化组织员文艺中专班,24门贴近实际、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为她更好地开展活动增加了信心;二是她拿到了镇政府颁发的文化组织员聘用证书和上岗合同,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对象。
八达岭镇副镇长赵贵军表示,将文化组织员列为实用人才培训对象是为了打造“一村一品”的文艺队伍,提高各村利用远程教育、田间学校、文化大院、益民书屋等文化设施的能力,使农民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服务。
“再难也要上,一定要让锣鼓声响起来”
常年和基层百姓打交道,在八达岭镇当了11年文化站站长的温淑云对自己的工作已产生难舍难分的感情,她用坚守和热情见证了八达岭镇群众文化建设“十年磨一剑”的发展历程。
2001年底,刚刚走马上任的温淑云觉得镇里的群众文化像沙漠里的绿洲般可贵而又稀罕。她至今仍记得,2003年花会展演,报名参加的只有4个村的5支队伍,接近正月十五,还有一支队伍因服装没到位产生了退赛念头。眼看着个把月的忙碌要付之东流,温淑云内心很是焦虑。“再难也要上,一定要让锣鼓声响起来。”她说,那年冬天,她冒着大雪骑着自行车到村里给群众做工作,实在困难的就和村干部一起努力,没到位的服装跑到其他区县选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正月十五的锣鼓声响起来了,欢快的笑声越聚越多。
如今,八达岭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更上一个台阶。除了花会展演,自2009年开始,每年5月至9月,八达岭镇都以乡村文化节为平台,组织有特色的才艺展示、优秀作品征集等活动。在今年第四届乡村文化节上,近400名群众演员成为开幕式表演中的主角。
“希望广场再大点,专业人才再多点”
对八达岭镇来说,文化组织员带来的不仅是文化队伍的增加,还有文艺团队“战斗武器”的升级。近年来,八达岭镇的15个行政村先后建起村级文化大院、益民书屋,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体育设施达到100%覆盖,14个数字影厅让国内外最新影片第一时间走进小村庄。
其实,群众还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广场再大点,专业人才再多点。”王桂花说,“由于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我们在举办大型演出时,不得不外聘专业艺术团体。如果我们能有几支上水平的艺术团队,不仅能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形成以长城旅游为特色的演艺市场。”
据悉,八达岭镇在今年已启动文体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搭建群众文体活动更大的平台。“和很多乡镇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但八达岭镇决不会放弃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文化服务的努力和机会,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当,脚踏实地干好工作,我们一定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守护在长城脚下。”八达岭镇党委书记卫红涛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