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防灾救灾意识刻不容缓。”19日,在四川绵阳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防灾救灾及灾后保护培训中,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表示。
在“5.12”大地震中,北川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伤亡过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针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在灾前、灾中及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以及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的原则、实施步骤,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四川省文化厅主办了此次专项培训。来自天津、河北、山西、四川等全国2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行政单位、保护单位的70余名代表,将从防灾减灾视角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减灾、灾害风险评估以及灾害管理等方面展开培训探讨。
“非遗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保护,并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王福州表示,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灾前、灾中、灾后保护同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相结合,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四川省有着深厚的非遗土壤。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四川的川剧、川江号子等27项入选,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有56个单位申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四川省正积极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战略规划。目前,四川省已有三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绵竹年画、雅安茶、蜀锦。同时,成都已成功举办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对于促进非遗保护,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