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浦东行”之非遗保护篇:海派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走进浦东塘桥社区文化中心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展览。展览以翔实的史料图片、实物、影音资料,展示了“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产生及发展,反映了上海港从开埠到上世纪60年代以来100多年的繁荣景象,展示了上海港的“码头文化”。

    码头号子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塘桥社区采取了实体展示及表演传承两方面来保护曾经响彻在上海滩码头的号子。

    “当时采集码头号子时,只有一些走调的老唱片,有些甚至听不清了,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创编队伍,对这些号子重新整理。整理工作的主力就是老码头工人和现在表演队里的骨干。每周三下午创排整理,每周四下午团队表演练习。预计在明年,我们将在录音棚重新录制码头号子的CD。”浦东塘桥社区文化中心主任王锡宝说,目前正在编排的号子,也是前几年整理出来的。码头号子的演出版本有两个,一是有伴奏音乐版本的,加一点现代元素的唱词;二是世博演出版本。

    2005年,塘桥社区创建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码头号子歌舞团,团员由街道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组成。两年后,歌舞团参加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获得了多人组合组的银奖。成立至今,该团参加过全国比赛、世博演出,也去德国、巴西进行过表演。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码头号子”。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锣鼓书之乡”新场镇,锣鼓书的传承早已从娃娃抓起:2010年起,新场镇开始举办少儿锣鼓书培训班。记者在镇文化中心看到了面向小学生的《锣鼓书艺术》(小学试用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锣鼓书的乐器、曲调特点等基本知识,以及听、唱、学、练和曲目赏析等基本技巧。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文艺专干张晓勇说,“我们还特别编排了一些童谣式的曲目,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围绕锣鼓书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新场镇近几年下了大工夫:挖掘搜集整理资料建档,保存锣鼓书的原生态曲目和文献资料;设立锣鼓书馆,作为展览展示、培训学习的重要平台;建立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成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前班儿童的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一批实用性锣鼓书学习教材;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热爱锣鼓书的群众提供表演平台。

    “五箭齐发、多措并举,直接扩大了锣鼓书保护和传承的群众基础。”锣鼓书国家级传承人谈敬德说。如今提到锣鼓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场,因为新场和锣鼓书已经连在一起了。

    三林镇舞龙作为浦东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当地远近闻名。久负盛名的三林舞龙、“三月半”圣堂庙会让古老的三林镇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日渐扩大,成为三林镇的特色文化品牌。

    据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林镇舞龙的传承发展主要由两个轮子驱动实现,而且这两个轮子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由三林镇文广中心牵头,一方面用心抓竞技舞龙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全力抓舞龙民间普及工作。三林青年舞龙队常年参加各种国家级、国际性舞龙比赛,曾在国际龙狮邀请赛、世界龙狮锦标赛上获得金奖,已先后获得50多枚金牌;此外,三林镇的每个居委会、村委会都有舞龙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民组成了舞龙普及传承梯队。截至目前,全镇有男子龙、女子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20多支舞龙队。

    “舞龙是一个累活儿,要靠技能和体能去支撑,三林舞龙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竞技路线,靠舞龙技能震撼人、靠表演艺术感动人。”三林镇文广中心主任王建军表示。从几年前的社区趣味龙狮赛到现在推广单人手龙操,三林舞龙实现了从艺术表演到全民普及。下一步,三林镇将创新舞龙道具,使其携带和舞动更为方便,让老百姓人人都能舞起来。

    现今,三林舞龙已是三林人的精神象征,成为百姓生活中重要的娱乐载体,也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沪港澳台龙狮比赛,用文化搭建起了两岸之间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