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变身是为了更加精彩亮相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09年,宁夏话剧团主动请缨,率先转制为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全国话剧艺术院团中第一个转企改制的国有院团。

    正如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全洲所言:“变身,是为了更加精彩地亮相。”今天,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新的改革实践与市场探索中逐步前进。

    “改革”已有过一次

    “我们的改革其实早在1984年就开始了,这次转企改制可以看做是‘二次改革’。”蒋全洲说,早在1984年,宁夏话剧团就因城镇话剧演出经营难以为继,而将市场定位在广大农村。“最初只是从自身生存的角度考虑,但是后来我们觉得基层真的需要我们,这种转向其实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原宁夏话剧团团长王志洪说。

    王志洪不但是前任团长,还是话剧团的首席编剧。他创作的《梅家小院》、《税官王振举》、《铁杆庄稼》等优秀剧节目获过多个国家级奖项。“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就是‘西海固’的群众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为百姓服务。”王志洪说。每当演出的时候,王志洪都会和农民观众们一起观看,并详细询问大家的意见、建议。

    近30年来,宁夏话剧团送戏入村、服务基层演出总行程80多万公里,演出7000多场,足迹遍及宁夏城乡和全国多个省区市。尽管已经转制为企业,“服务基层,造福群众”的理念却早已根植于剧团每个人的心中。

    “二次改革”结硕果

    蒋全洲说,作为全国“文化走基层”“送戏下乡”的最早实践者之一,转企改制后他们保持了宁夏话剧团把服务基层演出市场作为主营方向的特色。2011年,下乡演出274场,各种商业性演出收入290万元。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完成的数字电影《西海固纪事》系列之《乡村医生》、《农机站长》在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这些都可以说是转制给我们释放出来的活力。”蒋全洲说,“有人认为,企业体制、商业化模式会对我们这类具有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业务有所影响,但事实上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还有所加强。”

    “改革后,我们的演出模式创新了,创作思路也拓宽了。”话剧团演员张凤伦说,剧团转企改制了,但是传统事业单位的一些优势没有变。政府一方面扶持公司继续做好事业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支持传统剧团搞产业化经营。

    “这不但没有耽误我们创造社会效益,还为我们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就转制后的下乡演出而言,市场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还在。变化的只有日渐提升的演出场次、收入和日趋提高的演出质量。”张凤伦说。

    转制为回归城市带来希望

    1984年4月10日的一场演出始终是剧团老人们无法忘怀的记忆。那天晚上一共送出去了1080张票,结果就来了两名观众。“怎么办?还是演吧,演完和话剧告别。”据王志洪回忆,当时大家是含着泪演的,演完后很多人失声痛哭。之后,宁夏话剧团彻底告别了城市舞台,走进基层,而这一走就是近30年。

    转制后,政府为让宁夏话剧重返城市舞台,斥资600多万元为公司修建了一个小剧场。蒋全洲说:“小剧场能在别的地方火起来,在宁夏也一样可以,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运作。有了转制带来的新活力,我相信回归城市的日子不远了。”在运作模式方面,公司计划以引进外地优秀剧目的方式来培育市场,而受众群体以“80后”为主体。

    “像商业演出和公益性基层文化服务不矛盾一样,城市观众的培养也一定不会和服务农村基层矛盾。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人民群众,符合文化惠民的思路。我坚信转制后的多样化经营一定会促成公司所有的经营业务出现共同繁荣的局面。”宁夏演艺集团总经理范晋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