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收从以往每年15万元左右到如今的上千万元,演出从过去全年30场上下到今天的500余场,职工工资从昔日的五六百元到现在的五六千元……这一系列数据,有力地证实了甘肃省杂技团转企改制后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2007年,甘肃省杂技团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艺术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单位。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今日的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化茧成蝶。
改革铸精品,品牌创效益
“2007年以前,我们团处于常年亏损的状态,而且常常资不抵债。”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林安说,那时的杂技团人心涣散、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大量流失,“我们几乎找不到可持续经营的好方法,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然而,2007年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令甘肃省杂技团起死回生。“当时我们认为,市场化改革道路是我们可以继续发展的唯一出路。”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易兆铭说。经过转制,杂技团借势而起,先后通过社会募集资金2700余万元修建了敦煌大剧院并打造了精品杂技演艺节目《敦煌神女》。“改革起步难,其过程可谓不胜艰辛。”易兆铭说,在改革过程中,公司的资金周转一度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是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我们,并为我们解决了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品牌节目的打造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今天的敦煌大剧院在旅游旺季基本场场满座,多数观众是慕《敦煌神女》之名而来。2011年,大剧院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收入1070多万元。近两年来,《敦煌神女》每年的演出场次都超过400场。“是改革创造了《敦煌神女》,而《敦煌神女》又引领着杂技团公司走向了腾飞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开发这一品牌项目的同时,还要努力开拓,争取创造出更多让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李林安说。
机制搞活了,什么都有了
“我们工作人员确实从改革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拥有40年工龄、今年55岁的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老演员尤洪燕说,他见证了杂技团从惨淡经营到走向辉煌的风雨之路。“杂技是一项对年龄要求比较严苛的职业,30岁左右就基本上要退休了。以往我们对退休人员的安置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往往是给一定比例的工资后让其自谋出路。转企改制之后就不同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不但完全有能力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而且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诸多退休人员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就业。”尤洪燕说。
“无论是表演杂技还是唱歌跳舞,咱样样都行。”杂技团公司优秀演员常亚辉说。但是在转制之前,他的业务还只是专注于杂技表演。常亚辉的教练尤洪燕表示,在杂技团转企改制后,无论是演员培训机制还是人才选拔机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像常亚辉这种“多面手”的演员,目前在公司不在少数。“体制机制搞活了,无论钱、人才还是社会效益,什么都有了。”
2009年至2011年,《敦煌神女》精彩片段先后赴我国台湾演出260场次,到俄罗斯3个城市巡演15场次,先后赴德国、新西兰、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签约式演出。据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公司将实现多元化发展、多样化经营,在搞好杂技演出这一主营业务的同时,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力求形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艺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体系。
从单一杂技演出到形成文化产业链,从立足本土到面向世界,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制后的道路越走越宽。
找准了市场,双赢自然来
“若提到今天文化与旅游共荣的源头,那还得从最初的找市场说起。”易兆铭说,2007年甘肃省杂技团转制之初,全团上下一心迫切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市场、寻找受众。“以往的事业体制很难诞生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因为我们的创作没有深入地了解市场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甘肃敦煌地区旅游业虽然发达,但演出市场还处于真空状态。于是,他们开始以敦煌区域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为依托,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开发了以《敦煌神女》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杂技团公司成功地改变了来敦煌的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一旅游模式,形成了“观月牙泉、游莫高窟、看《敦煌神女》”的精品组合旅游线路。“通过旅游业开拓文化市场,又通过文化市场的繁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是双赢,也是良性循环。”李林安说。
敦煌旅游演艺市场的巨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公司全体员工。据李林安介绍,公司日前已经斥巨资开始在海南博鳌打造全新的旅游演艺基地,以期和敦煌形成“旺季看甘肃,淡季看海南”的南北呼应局面;同时筹划将敦煌旅游演艺市场的成功经验带到嘉峪关、兰州、天水等地旅游景点去,让优秀文化成果在甘肃全省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