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产业基金发展之路在何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回望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一支新生力量格外显眼:产业投资基金。年初,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宣布与好莱坞梦工厂合作建立“东方梦工厂”的计划;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影基金宣布将斥资2亿美元投资制作10部合拍片,红利影视基金宣告成立;7月,乐视星云影视文化基金和火烈鸟影视基金也相继宣告成立。不断涌现的影视基金和投资项目反映出了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诱惑力,而大量资本的介入将为中国电影业格局带来怎样的改变,成为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政府搭台,资本唱戏”: 影视基金风起云涌的背后

    有数据显示,国内以影视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文化产业基金已有18只,宣称的筹资额超过了200亿元。在它们兴起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看到政府推动的身影。一方面,我国从2007年6月开始实施的修订版《合伙企业法》赋予了影视产业基金合法存在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影视产业基金还受到了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淘金。

    风起云涌的影视投资基金或将为中国电影业的格局带来可喜变化。相较于近年从矿业、房地产业、股市等领域释出的热钱对电影业的直接投资,影视基金的投资有一定的优势。前者的投资者往往并不懂电影,而只是跟风或为私人需求投资电影,投资者的盲目或别有用心致使电影项目常常缺乏有效的制片管理,使中国电影陷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而私募影视基金则强调依靠专业人士的智慧,并往往与影视机构有战略性合作。如运作较为成功的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就与中国电影基金会有密切的联系,一壹影视董事长王一洋也担任着中国电影基金会的副会长,深厚的业界人脉使一壹基金成功地参投了中国电影集团多个项目。此外,影视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强调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评估项目潜力、制定组合式的投资方案,以管控风险。

    “雷声大,雨点小”: 影视基金投资的隐忧

    专业智慧的注入或将使业外资本对电影业的投资更加理性、规范化,同时帮助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前景值得期待。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影视基金的投资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各只影视基金声言募集的资金都至少高达数亿元,但披露的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却寥寥可数。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私募影视基金所声称的筹资额可能与实际有出入,存在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有意夸大的现象。而基金所实行的“承诺投资制”也限制了其投资能力。如据一壹影视投资基金的总裁罗万里介绍,影视基金的首期到位资金往往只占目标筹资额度的10%,但首期投资者是否愿意在后续项目中跟投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业自身的市场环境使影视基金投资存在极大风险。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虽然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以来的年均票房增长速度高达35%,但总体盈利水平仍然很低,票房收入占据了80%以上的总收入,其他收入渠道没有得到充分开拓,电影项目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影视基金的投资不得不慎之又慎。

    电影制作本身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即便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好莱坞,在全球性盈利渠道得到充分开拓的情况下,10部电影中能取得盈利的也不过二三部。因此保持长期稳定经营的电影公司往往都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公司,靠少数成功影片来填补其他影片的损失。同理,为了降低风险,影视基金在向好莱坞投资时往往采取的是“打包”方式。它们往往会选择某些有实力的电影公司,整体投资其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而很少投向单一项目。曾有学者跟踪研究了2004年至2008年美国私募基金向好莱坞的投资项目,发现能获得基金青睐的几乎都是好莱坞大制片厂,而投资项目中“打包”的电影数量平均在22部左右,投资期限在2至5年间,以达到风险分摊的目的。但在中国,能在2至5年间达到生产20部以上电影的影视公司数量很少,难以达到影视基金的避险要求。

    完片担保制度:

    除了中国电影业和影视基金各自在规模上的问题外,一系列制度的缺失也使电影项目与影视基金投资难以实现对接。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一项名为“完片担保”的制度。在好莱坞,私募基金在向电影项目投资时,一定会要求这些项目取得完片担保。提供完片担保的公司需保证电影项目能按时完成,如影片超过预算,需提供超支资金;如制片方中途无法或不愿继续项目,由完片担保方接手;而在最糟情况下,当完片担保方决定放弃完成电影项目,也要向影片投资方赔偿已经投入的资金。

    完片担保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投资者介入电影项目的风险,提高了他们的投资信心。而完片担保方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又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在影片前期准备时,派出专业人士对电影剧本、拍摄日程和预算方案进行细致评估;在制片过程中,更会进行严密监控。他们会要求审核制片支出,支票必须经他们签署才能兑现,拍摄时在现场查看,观看所有的素材,要求制作方定期提交制作报告等。此外,完片担保方还会要求制片方为一些风险较大的因素投放专门保险,如剧组人员人身安全、道具、布景和服装保险等,以期分担自身风险。

    通过引入“完片担保”,投资者实际上为制片方设定了一套严格的制片管理流程。制片人也扮演着管理角色,但由于制片人往往与导演、主创人员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常常出于维护关系的考虑而未能严格按制。相比之下,完片担保方则没有维护关系方面的顾虑,因此能真正保证制片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将资金的流向清晰地呈现在投资方面前,使投资方能够放心地将资金交予制片方使用。遗憾的是,在完片担保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中国电影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缺失大大削弱了私募基金对影视项目投资的信心。

    展望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国家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将继续激发各路资本对电影投资的兴趣,新的影视产业基金将不断涌现。但要使这些基金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还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使影视基金自身的运作更加规范,更有赖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立使资本和电影项目间真正实现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