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最主要方式之一,项目合作无疑能带给国内文化企业更多的学习机会。近年来,中外在文化产业中的项目合作方式和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不过这其中,也有部分企业参与合作只是为了投资时获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本刊继8月31日刊发“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报道首篇“外商入股中国文化企业”后,将继续推出第二篇,对这一转变进行梳理分析。
不久前,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投资项目“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黄浦江畔,据悉,该项目整体投资将超过30亿美元。2016年,上海“东方梦工厂”将与美国梦工厂联合拍摄出品《功夫熊猫3》,随后以每年出品1至3部的速度形成规模。
有业内人士表示,与迪士尼寻求频道落地、建设主题公园、在中国复制其全球发展路径的一贯做法不同,梦工厂所选择的方式,或许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的需要。梦工厂进入中国文化市场方式的转变,也是近年来外商进入中国文化产业方式转变的代表,即从产业下游的产品分成到上游制作领域的合作共赢。
中国文化市场的吸引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认为:“国外文化企业与国内文化企业合作将有助于其打开中国市场,获得政策优惠,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不难发现,被选择的这些国内企业具有经营较稳定、发展潜力大、特色显著等特点。”
文化产业各门类中,中外合作最密切最频繁的领域莫过于影视制作领域了。比如早在2004年,华谊兄弟就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合制作了《大腕》、《功夫》、《手机》等5部大片,奠定了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界的地位。后来,随着政策的变迁,中外联合制作的影片开始以合拍片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近期已经上映或即将上映的《敢死队2》、《环形使者》,以及将于明年上映的《云图》等大片,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合拍”。不难发现,进入今年,中美合拍片数量激增。在今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发起的国影基金在上海宣布,将以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资10部中美合拍片。该基金还将携手好莱坞“超级英雄之父”斯坦·李推出全新英雄《超能侠》,意图打造一个可媲美“绿巨人”“蜘蛛侠”的中国英雄。
据统计,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元,名列全球第三。2006年至2010年票房前10名的电影中合拍片占据多数,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来源于合拍片。
业界人士认为,合拍片遍地开花,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兴旺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银幕数量快速增长以及中国电影质量的不断提高,希望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这两年,频繁举办的各类中美、中欧以及大陆与我国港台地区的合拍片论坛就是一个缩影。
影视产业的中外合拍火爆,与政策的放宽和国内影视产业自身的商业化程度密切相关,相对来说,演艺、动漫等领域的中外合作则谨慎得多。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内文化市场的壮大以及政策的放宽,演艺、动漫领域也出现了《妈妈咪呀!》中文版、《魁拔》等中外合作的优秀作品出现。
比如目前正在上海上演的音乐剧《猫》中文版,延续去年底《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国内演出市场带来的成功票房和火爆人气,《猫》的中文版目前正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其160场的巡演计划时,也无一例外地造成了新一波的轰动效应。据《猫》中文版的制作方亚洲联创公司透露,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力太诱人,吸引英国真正好公司于今年3月与亚洲联创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了《猫》剧的中文版。
从产业链下游到上游的转变
“中外文化企业合作能加强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中国文化企业学习到更多国外的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从长远看,中外合作生产文化产品将使我国文化产品趋于多元化,更大程度上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蔡灵说。
对于“东方梦工厂“的合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这项合作打破了中国在文化发展中的政策限制,将对引进国际经验和输出中国产品起到积极作用。尹鸿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企业与国外的合作面临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东方梦工厂”的成立对中国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中国在将来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中,会采取向世界更加开放的政策,这是一个新的信号。”
记者注意到,随着政策的放宽,不仅仅是梦工厂这一个项目,在演出、出版、影视、动漫、网游等多个领域,从项目引进到版权合作开发,中外文化企业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阔。
其实,早在1987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就与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合作推出了中文版的《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首次实现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本土化。但这些项目多以文化交流和合作为目的,而《妈妈咪呀!》首次由商业演出公司通过以内容创意为核心,涵盖宣传策略、市场营销等的版权合作方式来进行,这对于促进中国音乐剧学习国际经验,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希望通过中文版的深入学习,探索出一个让中国音乐剧良性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模式。“如果说以前引进西方经典剧目到国内演出,只是引进剧本和剧组,在产业链的末端进行分成,盈利空间极其有限,那么此次中文版的合作则是中方真正进入产业链的上游,自行控制和核算成本与收益。”
合拍片带来的合作争议
中外合作生产文化产品在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吸引了不少谋求做大做强和借船出海的国内文化企业的关注,当然,也有少部分企业试图借助中外合作寻求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比如在合拍片风起云涌之时,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广电总局似乎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日前公开表态,今后要严格审查合拍片的身份。“现在有很多国外电影,一个完全的美国故事,投点小钱,加上中国元素,带上个中国演员,就叫‘合拍片’了,其实只能算是‘贴拍片’。”他还表示,目前一些进口片因国内资金注入,改头换面以“合拍片”身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挤占了市场空间,对国产片形成威胁。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在中美合拍片中,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1/3,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还须在中国取景。事实上,《敢死队2》、《云图》等虽然都有中国元素加入,但水分很大,仍以美国元素为主导,属于伪合拍片。业内人士认为,《云图》充其量只是“协拍片”,中方投资公司新原野娱乐虽为该片全球第二大股东,但在总投资中仅占10%。据知情人透露,《云图》最终能否获“合拍片身份”,主要靠后期运作,如果审查变严,其身份必然受到限制。据悉,此类影片如作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账可达43%,如以进口片身份上映,片方分账则只有25%。
“好莱坞来这里,纯粹是为了赚钱。不可能是为了帮助中国电影,而是在中国市场上大把捞金,同时利用中国元素到全世界去赚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直言不讳。
从今年中美电影新政公布后,好莱坞大片分账比例提升至25%。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好莱坞片商的胃口,合拍片于是成为更理想的选择,因为合拍片不占进口片名额,跟国产片一样,片方的分账比例可达43%。不仅如此,合拍片还可以像国产片一样参与国内华表奖的评选,且所得税只需缴纳10%,而进口商业片则还需要缴纳海关关税。业内人士认为,合拍片利益甚多,也导致一些伪合拍片的诞生。“在今后的中外文化产业合作中,文化主管部门需要首先厘清合作产品的身份问题,这关系到文化行业的公正和健康。”蔡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