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需要观众多一点耐心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日前在浙江绍兴落下帷幕,与此同时,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也尘埃落定。与近几年类似,仍然遭遇了观众与不少业内人士的众多非议。组织混乱、票价昂贵、小片扎堆、明星缺席……在一片质疑声中,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是否有可圈可点之处?金鸡百花电影节发展到如今,怎样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制度改进, 鼓励优秀电影剧本创作

    今年百花奖的亮点是恢复了最佳编剧奖。它由《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获得。在现场的获奖感言中,她说自己得奖,“冯小刚导演对剧本的重视和理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让人不禁再度反思编剧与导演应该怎样联动合作。其实早在百花奖设立之初,就有最佳编剧奖。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授予了夏衍、水华编剧的《革命家庭》,第二届授予了李凖的《李双双》,第三届是陈立德的《吉鸿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百花奖被取消。重新恢复百花奖以后,编剧奖这一项却没了。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等人的倡议下,“百花奖恢复最佳编剧奖”的呼声不断。而这项提议总算在今年7月最终实现,令编剧界大为振奋。“编剧是整个产业的基础,恢复编剧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回到有关版权的法律的平台上,来认识剧本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价值。”王兴东说。

    今年的承办地绍兴是鲁迅的故乡。大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作品相继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搬上了荧屏银幕,其文学蓝本滋养了一代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绍兴市政府在本届电影节期间还共同成立了“中国电影剧本创作基地”。据悉,明年4月将在这里召开“中国电影编剧现状论坛”,就电影版权、如何写出好故事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此外,本届电影节其他方面的一些制度改进也可圈可点。比如,本届百花奖如组委会所言,通过制度设计消除了“双黄蛋”,使之更趋公平、公正;在百花奖投票过程中,首次引入网络投票,在官方微博上及时更新评奖信息……从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到,电影节正在探索一系列方式进行改革,力求更多地与当下创作以及市场接轨。

星光黯淡, 扶持国产中小成本影片

    让不少观众瞠目结舌的是本届电影节的“天价票”。此次电影节的开幕晚会、闭幕红毯、颁奖典礼的票价被炒到了5880元,记者拿到手中时,也着实吃了一惊。电影节承办方对此回应:这些票是提供给赞助厂商的,因为赞助商要求组委会提供一定面额的赠票。这样的说辞很难让人信服。在记者看来,不管这张票的含金量几何,一味虚抬票价,将其作为送给赞助商的一份“漂亮的礼物”,本身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不尊重。而随着国内电影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牌明星不屑于金鸡百花电影节,“星光黯淡”几乎成了这两年被评价最多的一个词。目前正在宣传期的重量级影片《一九四二》、《一代宗师》、《环形使者》以及国庆档上映的《铜雀台》、《危险关系》、《二次曝光》都没将宣传的地点选在记者云集的金鸡百花电影节。

    大牌明星、剧组不买账的同时,金鸡百花电影节却给了更多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机会。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本届电影节共有百余部参展影片,其中国产新片有40部。展映的这些影片绝大多数未在院线上映,缺乏市场知名度,金鸡百花电影节恰恰给了它们“露脸”的机会。

    而在这些参加国产新片展映的片子里,记者发现,也不乏形式新颖、题材深刻的作品。如《西藏的天空》以两位西藏青年为叙事线索,一位是旧西藏世袭贵族的少爷,一位是旧西藏农奴制中最下层的朗生。从西藏和平解放前开始讲述,整个故事脉络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吴哥的微笑》秉承了梁明导演一贯唯美、清新的风格,用明媚、清丽的色彩和画面,展现了一段纯真年代的跨国恋情。《幸福迷途》选定以多角色的全景方式来勾勒都市人不同的幸福感受,从上市公司CEO、从事奢侈品推广工作的金领丽人、影视明星等都市精英,到渴望成为母亲的普通女性、在都市刚起步的年轻人、身在农村的年迈老人以及退休的政府官员、妇科医生等,以细腻感人的故事表现亲人之间、爱人之间、父辈与孩子之间、社会关系之间真实而独到的幸福观……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康健民认为,这些影片不为人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名导演、名演员,是一些中小型投资的电影。正因如此,电影节希望能给这些电影搭建一个宣传平台。

    “金鸡百花遇冷的背后,是目前整个产业规模和电影创作发生了断裂。”康健民表示,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与创作的发展不同步,金鸡百花电影节除了评价电影,还负有引导产业发展之责。

轮流坐庄, 联姻电影与城市旅游

    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形象代言人选择了绍兴籍演员江一燕。身着一身素色旗袍,静立小桥流水之间,电影节的海报充分体现了绍兴这座小城的水乡特色。与此同时,电影节期间更是举办了影视制作基地推介、影视主题公园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在影视基地推介的新闻发布会上,康健民说,影视业与旅游业都是朝阳产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城市的经营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电影与旅游联姻的创意,是对城市文化的重视,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档次,全面彰显城市魅力和文化软实力。

    影视跟旅游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两大产业,二者联姻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每年更换主办城市,金鸡百花电影节种种不专业的表现让它的形象分逐年递减。“政府搭台,旅游唱戏”,高价的电影节似乎更像是完全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扩大城市知名度而打出来的“幌子”。而下一届的主办城市武汉此番也派出了一支“先遣队”来绍兴观摩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在各种场合大力推介武汉旅游。

    老一辈艺术家祝希娟在谈到如何提升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时慨叹,应该取消不同城市轮流坐庄的形式,固定在一个地方办。但是她言语间也流露出些许无奈——缺乏了承办城市的资金人力支持,金鸡百花电影节恐怕无力独自组织。

    作为中国电影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电影评奖活动,金鸡百花电影节迄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今年的电影节无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上,都凸显了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致敬的主题。在闭幕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还特别授予严寄洲、王为一终身成就奖。三代百花奖影后代表祝希娟、刘晓庆、赵薇出现在舞台上时,现场充盈一片感动。刘晓庆发言时,将自己主演《芙蓉镇》的那个年代称作“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这句话是否准确且不去说,但是那个年代倒真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黄金时代:主持百花奖评选的《大众电影》杂志曾经创下单期发行965万份的奇迹,许多影视名人的自传里都会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自己参加电影节及获奖的经历。

如今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不是在走下坡路?日渐年迈的“金鸡百花”能否为其50年的历程注入新鲜血液?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节,交易功能、推介功能是首要的,当然,旅游推广功能也可兼顾,关键是看怎样的一种统筹机制使之能够相得益彰。更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希望“金鸡百花”不要仅仅沦为政府宣传的工具。还有观众表示,百花奖、金鸡奖分别两年一次滞后的评奖,实在无法激起大众对奖项的热情……对于这些质疑,康健民作出了回应:“我们希望媒体、观众对金鸡百花电影节有点耐心。”他说,电影节的改革会逐项推进,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