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加的是什么——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全新定位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常常被人称为“黑钻”,因为其外形像一颗黑色的钻石,在有些零乱的周围环境中显得别有味道。不过,从2009年奠基、2011年完工到现在部分试运行,它的打磨期显得有点儿漫长,因为这颗“钻石”里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设施建设: 体现“按需配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急剧变化,朝阳区呈现出人口总量多、增长快、结构复杂的发展态势。针对这一情况和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偏低的现实,朝阳区最初提出的是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文化网络”的概念,看起来就是在区与街道(乡镇)之间又增加了一级公共文化设施。不过,随着进一步的调研和探讨,他们发现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全依靠行政区划布设,偏重于数量规模,疏于功能质量,造成建设布局不合理,服务与需求严重失衡,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由此,他们又开始实践“3+1”模式,也就是在现有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之外,根据环境、人口、资源、需求来统筹合理规划地区文化中心,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区域面积或者人口规模进行配置。

    就拿目前第一个建成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来说,它地上6层、地下3层,总面积5500多平方米的规模已达到国家一级馆的标准,但它的意义显然并不在面积的多寡。站在“黑钻”遍布绿植的天台上四望,就可以更为形象地理解诸如“人口结构复杂、多元文化并存”这样抽象的表述。因为在这个勾连五乡一街的地方,可以看见工业化时期留下的老职工宿舍,可以看见城中村的低矮平房,可以看见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政府为之建造的楼房,还可以看见用于商业开发的连片小区。不难想象,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或多或少有着环境变迁之后的茫然,文化的介入因此显得更为必要——往小了说,可以愉悦生活;往大了说,可以和谐社会。尤其对那些刚“上楼”的农民、刚拆迁的居民和刚进入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的生活内容急需填充和提升。

    “黑钻”于是破土而出。在经过深入调研,切实了解了周边地区老百姓对文化的多样需求后,建成后的垡头文化中心不仅设有图书馆、电影院、民众教育学堂、为贫困儿童志愿捐书驿站等符合日常文化需求的设施,还有针对年轻人开设的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让这里真正成为符合百姓需要的、家门口的文化阵地。

    当然,“黑钻”只是个开端,接下来朝阳区还要在香河园、望京、劲松等地以新建、改建、置换等多种方式建设地区文化中心,这些中心并非面面俱到“小而全”的公共文化设施,而是要强化特色功能和资源互补。虽然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但它们并非文化馆的复制品,更不会削弱街乡文化中心的作用,而是在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之外,根据地区实际以自己的方式运行。

    功能定位: 体现“服务大众”

    在朝阳区文委副主任、区文化馆馆长徐伟看来,相对于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来说,地区文化中心最大的不同在于功能定位。很久以来,他就主张文化馆不能只是服务于“文艺爱好者”,而是要面向所有的民众,因而他总是把文化馆的前身——当年的民众教育馆拿出来说事儿,觉得那时“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实践很值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科学的姿态继续下去,而回归民众教育,也是对文化馆百年发展的历史回应。

    据统计,朝阳区现有近2000个群众文艺团队,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听起来不算少,但是和全区300多万常住人口相比,覆盖面也谈不上高。而基于各种原因,从文化馆到文化室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要精力在于完成各项重点文化工程、文化活动,经常参与文化馆站活动的主要是业余文艺团队及文艺爱好者,还没能真正辐射到普通百姓,地区文化中心的试点建设则由于其“平地起高楼”的特性,提供了一个摆脱固有模式的机会,让文化服务真正回归到民众中间。

    目前,“黑钻”刚刚开始试运行,但是,它已经备好了一份具有区域特色、贴近百姓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区营造”计划,包括成立文化居委会,组织“读书不输”居民读书小组、志愿者创想学习小组,实行“新青年”高校青年社区服务资助计划,策划“一封家书改变的生活”,开展“老厂区老工人文化生活改善计划”、“移风易俗”行动计划,举办城乡二元身份论坛,设立居委会主任哲学角,以及筹建工业遗存博物馆等。中心期望通过计划的推出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建立王四营、十八里店、黑庄户、南磨房、豆各庄和垡头“五乡一街”文化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这份计划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对“人”的关注,在徐伟的理想中,人们走进文化中心并不只是看看电影、跳跳舞蹈,他们在这里还应该可以学习生存和生活的技巧,学习为人之道和立身之本,学习以更为开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就拿“移风易俗”行动计划中的一项——“改变赤膊上街行为”来说,听起来有些可笑,细究起来却大有深意,从“赤膊”到不再在公众场合赤膊,看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的却是生活观念的进步。最近,中心又准备推出“新公益文化创意周”,项目包括“聆听生命故事——社区病危互动救援”、盲人摄影、鞋盒里的新艺术、一秒钟的社区、家庭妇女的幸福耕读坊……这个文化中心,完全就是一个温馨的“公民之家”。

运行方式: 体现“公民社会”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免不了上面布置、下面执行的惯性操作。这或许是“公民意识”缺失的结果——如今人们都知道政府应该承担“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却很少意识到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而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缺少了责任感和参与感,人们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与快乐。

    于是,“黑钻”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共文化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其标志性举措就是“文化居委会”的建立。它由本地区居民代表组成,本着维护本地区居民文化权益的宗旨,负责搜集并向地区文化中心反馈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建议,协助地区文化中心开展日常文化活动,以逐步引导形成贴近社区百姓的文化服务项目,从而实现居民在文化领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举办什么活动,未来如何发展,居民们有了自己的选择权,也就有了更大的热情。

    自我管理的另一个代表性举措就是志愿者的大范围介入,中心将把活动组织安排、内部管理服务等工作都交由社区志愿者完成,它也将成为朝阳区首家大学生志愿者实践基地。目前,中心筹备组已研究确定了中心志愿者的服务内容、管理模式、劳动保障及待遇问题,并在“志愿北京”及“朝阳区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网站对招募志愿者工作进行了公示,以提高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工作水平,实现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经常化、有效性。

    不久前,文化部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公共文化示范区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当地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会上,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指出,当前要认真思考关于文化的科学发展问题,张家港模式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着眼文化民生,激发文化民主,实现文化民权”。“给”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分布于村落、社区的文化网格作为行政层级的延伸,实际是由自愿和推荐产生的一级社会组织,工作动力不同,工作效果也不一样。政府的责任在于政策制定、财政支撑、公益性单位监管以及营造好的环境,由管理到服务,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

    朝阳区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区)之一,作为创建工作的一项探索性举措,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将成为朝阳区创建国家示范区的首个示范基地。朝阳区希望通过它以及其他地区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构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态环境有效互动机制与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目标的同时,在多元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进一步实现公民社会的公民自我实现权和发展权。

    垡头是指翻耕出来或掘出的土块。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很多工厂建在这里并且开垦荒地进行建设和播种,所以起名垡头。朝阳区选择这里建设第一家地区文化中心,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