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举办“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系列文化活动
“15分钟、10里路”,看似两个不起眼的数字,却是宁夏银川构建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2011年7月,银川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打造文化强市、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并确立了坚持立足实际、以创促建、文化惠民的总体思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银川市统筹兼顾、破解难题、强化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之路。
一年多来,银川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举全市之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大力完善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服务内容,努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程;坚持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向常态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十余个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在加强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强化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培训辅导工作;在推进实施“示范区城市”创建工作当中,银川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力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城市15分钟、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形成,让城乡各族群众尽享文化发展带来的快乐。
缺什么补什么,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银川市图书馆数字化改造项目已列入市政府规划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开工建设指日可待。”银川市图书馆副馆长戴茜高兴地说。银川市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去年底,银川市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试点地区,开始了全速创建工作。目前,新建的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项目已完成选址工作,进入了设计阶段。银川市辖永宁、贺兰两县的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三区之一的兴庆区是银川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区,该区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目前兴庆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已经开工,预计今年11月中旬将完成主体封顶。金凤区、西夏区两馆建设已陆续开工,西夏区两馆建设有望11月竣工。
银川市已实现文化站全覆盖。今年银川市新建、改建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预计11月底前竣工使用。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完善功能设施、加强规范化建设,启动了街道文化站改建项目,目前设备采购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标牌制度配备和设备分配,届时将实现银川市26个乡镇和2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
今年银川市政府把建设15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任务确定为2012年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目前已完成高标准电子阅览室127个,其余建设任务已进入设备采购、安装阶段。银川市积极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实施社区文化设施改建改造项目,力争在年底前,让全市479个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基本设施设备配套、管理人员经费保障、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规范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重硬件更重软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真没想到,政府还给我们农民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整天在建筑工地上忙活的农民工杨思泉激动地说。今年4月24日晚,银川市首届农民工文化艺术节在玉皇阁文化广场隆重启动。此次文化艺术节以“美丽银川我的家”为主题,内容不仅包括“建设者之歌”专场文艺演出,还组织了文艺演出团队深入到建筑工地开展送戏演出活动,并通过举办“百场电影进工地”“送图书进工地”“跟我学电脑”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融入到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来。为了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特色化,银川市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推广金凤区工业集中园区三维服务阳光驿站的经验做法,满足农民工“六看两上”(看书、看报、看杂志、看演出、看电影、看电视,上舞台、上网络)等基本文化需求。
银川市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群众需求,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银川市在着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不断提升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加快数字化改造进程,探索建立银川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健全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与网点服务机制。目前,已新建图书流通点1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50个。早在2009年,银川市就启动并基本实现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去年,又在全市文化系统广泛开展了“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年”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对各馆站免费开放的内容进行了规范,整体提升了全市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现在,银川市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已超过56个小时,免费开放场所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等。其中文献资料借阅、公益性讲座和展览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面向公众全部免费提供,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也全部实行免费。2012年,仅银川市图书馆就开展各类读者服务活动33次,其中有灯谜有奖竞猜、盲人诗歌朗诵会、“书香银川·阅美瞬间”少儿摄影比赛颁奖大会及作品展览5次大型活动。年内,共举办 “书香银川·百姓讲堂”活动18期。
全市县级以上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已超过42个小时,免费开放场所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娱乐活动室等,并免费提供普及性的文化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多年来,银川美术馆所承办的各类展览均实行免费参观。
着力实施“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系列文化工程,大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今年9月7日、8日,由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宁夏银川组织的“黄河金岸·回乡银川”群众文化综艺晚会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缤纷剧场连演两场,为首都观众展现了塞上江南盛世回乡一幅幅欣欣向荣、和谐安康的幸福景象。“银川市这台节目给我很大的震撼,节目清晰地表现了宁夏特有的回族风土人情。通过演员的表演,让人感觉到银川的群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评委高伟强评价道。68岁的北京市民甄桂芝说,她最喜欢的节目是《栲栳》,舞蹈演员把这项民间传统运动的趣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被演员诙谐的表演逗得直乐。栲栳是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这一民间竞技活动编创的《栲栳》曾于2010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并成功开辟出把非遗项目进行艺术化加工整理、搬上舞台、获得国家级大奖的先河。这台节目的参演人员均来自银川市各业余文化团队及基层文化馆站,充分体现了展演的群众性特点,展现了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近年来,银川市立足本地特色,深入推进“踏歌起舞·幸福银川”文化工程,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迄今已成功打造了“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广场民族健身舞”“快乐星期天”“广场歌曲大家唱”“农民文化艺术节”“职工文艺汇演”“小明星青少年艺术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组织广场群众演出900余场、送戏下乡600余场,全力践行文化惠民宗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今年银川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着力打造十大品牌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全市组织开展第九届“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广场文艺演出900场以上,大力推进“踏歌起舞·幸福银川”文化工程,举办了“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快乐星期天”“广场歌曲大家唱”“广场民族健身舞大家跳”“家庭才艺展演”等系列品牌活动200场以上。继续开展“千场电影下农村、进工地”活动,组织放映城乡公益数字电影8000场以上,并成功组织了春节“龙舞盛世闹新春”大型社火巡游表演活动、元宵节“龙腾虎跃庆盛世”焰火燃放活动,举办了民俗文化展示周、中国西部花儿歌会、第二届中国银川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 第四届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第四届全市中老年文艺汇演等彰显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等。同时,银川市创新丰富春节、端午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推进“三下乡”“文化六进”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推进文化活动“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形成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演出周周有、节庆活动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的公共文化发展局面,并着力打造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精神福祉。
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营模式
“要留住这‘两颗星’,必须不断求新求变。”在银川市崇安社区秦腔艺术团团长景国爱的家里,笔者看到他正在整理新配备的戏装,剧团的资产盘点表、各项规章制度、节目单等分门别类地存放在文件盒里。银川市目前有各类社会民间文艺团队1000余支,文艺骨干1.35万余人,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广场、社区、乡村、企业。2011年初,银川市在全市推行了社会文艺团队星级化目标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管理和评比办法。经过自评申报、实地查看、群众测评、综合评定等环节,全市130支社会文艺团队中共评出三星级团队3个、二星级团队5个、一星级团队10个、优秀文艺团队6个。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市政府投入20余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各星级团队配发了服装、道具、乐器、摄像机等急需器材,有力鼓舞和调动了社会文艺团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演出质量和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优秀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成为活跃社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生力军。
银川市积极与大中专艺术院校合作,拓宽渠道,运用多种手段培训文化骨干。此外,以聘请社会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等方式,初步组建了一支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有一定文化艺术专长、志愿从事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服务的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同时,银川市还组建了一支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并从中选拔出100名志愿者长期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培训活动,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既充实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也为志愿者奉献社会搭建了良好平台,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银川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大规模培训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对市、县、乡公共文化机构全体干部职工和农村社区管理人员、文艺团队骨干进行全员系统培训。
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是文化部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在这个以“文化民生”为特色和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机制,如何确保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质量,如何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川市紧密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专门成立了制度设计研究领导小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领导小组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专家小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不同于一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它不仅仅是形成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针对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际提出解决当前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路径、机制、对策和措施。在深入考察调研、总结多年群众文化活动经验、掌握群众需求及意见的基础上,专家小组已撰写完成了《银川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报告》,并及时召集专家组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形成了《银川市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过程管理几项规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图书流通服务点建设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制度成果。这些成果,无疑将会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