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下的惠民、富民和育民工程——聚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日前,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围绕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问题,来自文化部和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六省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内知名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产业走廊发展大计。

    科学谋划准确定位   产业促团结

    在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有一片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聚居着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群众。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但却生态脆弱,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介绍,虽然该区域产业发展较东部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但是由于藏羌彝民族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文化产业无疑是当地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今年2月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已经正式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列为9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拟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动实施。据初步估算,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110亿元。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具体内容是指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云南交界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国家命名的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6个省区、7个自治州、2个生态区范围内,实施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扩大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手段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大团结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物质条件。

    文化是民族向心力的核心。“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做惠民工程、富民工程、育民工程。”吴江波在谈到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必要性时强调,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团结。如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演艺产业群”,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0万人次,实现产值1.2亿元,九寨沟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达到4.2%,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民族融合的呈现和见证。虽然目前这个区域在学术上简述成“藏羌彝”地区,但是实际上还包含了除藏、羌、彝民族以外的多个少数民族。建设文化产业走廊可以有效推动民族之间的和睦。“但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文化认识解读的基础上,这不仅包括文化延续和传承,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居民得到经济的富足,增强对社会的认同,从而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熊澄宇说。

    政府主导不断探索   优势资源变产业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部包含了藏、羌、彝三个民族聚集区的四川省,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守着这样一个聚宝盆,如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产业?据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介绍,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不断明确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近年来,四川藏羌彝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也给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战略背景已经具备,物质基础也足够坚实,四川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已经初见成效。2011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64.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3.92亿元,较2010年同期分别增长72.24%和67.96%。尤其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以九寨沟环线为中心,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多点支撑的“一心、两岸、多点”,集古羌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羌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四川并没有因这一成绩而停滞不前。2011年,四川省文化厅启动了“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对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进行系统摸底,并整合国内和省内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加强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理论上的良性支持。

    同样,具有独特优势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西藏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据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王勇才介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自治区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从而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也着手实施了“人才兴文”战略,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文化人才队伍。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目前西藏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民族演艺、民族手工艺为基础,以广播影视、文化服务为主体,以高原体育、藏医藏药、特色餐饮等文化经济相关部门为支撑的良好局面,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确立。

    确立常态化发展机制协同作战是关键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中很大一部分是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区域。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也受到了国家和相关省份的重视。那么,如何让这种由灾区重建带来的政府强力拉动、政府强力支持机制转变成一种常态化发展机制?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提出了“协作体合作”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灾后重建的大强度对口支援,已经给常态化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要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首先要做好合理规划。可以选取灵活性较强的协作体合作方式,协作体合作可以在等待项目批复的过程中,不停止项目发展脚步,从而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和成本。

    熊澄宇认为,这个项目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不同的分布区域、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组织主体成了制约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要解决这一制约因素,必须从整体布局,将整个项目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的范畴。他建议由国务院组织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协作运行这个项目。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打造过程中,很多省份都会受到种种制约因素的限制。甘肃省虽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相关产业也逐渐发展兴起,但是受文化产业外向型、气候条件、经济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甘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依然存在一定难度,对此,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文全认为,旅游资源的利用也可以整体规划,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由旅游资源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有着“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的青海省,是除我国西藏、新疆两个民族自治区之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在青海热贡地区已经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陈通介绍,虽然青海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借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契机,青海希望能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省际合作的力度,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快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来更好地促进青海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