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一:好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973年,当11岁的杨凤一开始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的刀马旦行当时,她没有想到自己毕业后会走上昆曲表演的道路。当她凭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昆曲演员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院团的管理者,而且随后还荣幸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维护和发展好昆曲事业是她终生无悔的选择。

    北方昆曲剧院是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韩世昌先生牵头成立的北方唯一的昆曲院团。受多种因素制约,上世纪90年代后,昆曲的影响力日益萎缩。当杨凤一出任院长时,北方昆曲剧院面对的是硬件落后、财力不足、老戏抓不住观众、新戏无力投入的状况。杨凤一说:“直到前几年,年轻演员每个月的工资仅有1000多元,大家怎么会安心搞创作和演出呢?”责任落在杨凤一的肩上,她唯一的选择就是担当。

    “昆曲是‘百戏之祖’,是2001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杨凤一说,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化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的态势给了她信心。她审时度势,针对剧院状况对症下药理出了自己的思路:一是抓人才和创作;二是抓职工待遇;三是改变办公环境。抓人才,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梯队。杨凤一大胆起用20多岁的青年演员做主演,主动把各种评奖机会和荣誉让给年轻人。有了人,创作就活了;有了作品,就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培养人才。如今,北方昆曲剧院每年要推出五六个重排或新创剧目,一批新生代的优秀演员已受到戏迷的追捧。

    北方昆曲剧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基本收入有限,确保职工收入提高,只能依靠增加演出收入。克服演出场租高、昆曲受众面窄等不利条件,北方昆曲剧院努力实现了演出场次和收入的成倍增长,很快使职工收入翻了一番。让杨凤一欣慰的还有,通过她在多个场合,尤其是在北京市人代会上的呼吁,依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北京将投资3亿元到5亿元在北方昆曲剧院现址,开建一个1.9万平方米的集演艺、展览、交流功能于一体的艺术中心。届时,北方昆曲剧院作为首都的一道文化风景将名副其实。

    杨凤一对同事和下属和颜悦色,“以德服人”,面对困难却坚韧不拔。新创剧目《红楼梦》的创排,就多亏了杨凤一坚韧不拔的韧性。这个运作了5年,如今拥有中国戏剧节4项大奖,演出踪迹远至我国台湾和伦敦、巴黎等地,好评如潮的剧目,杨凤一用“风风雨雨”来形容它的创排历程。第一版上演后就遭遇了当头一盆凉水,被认为交响配乐背离了昆曲的精髓。问题纠正后,舞美的风格又出现了时尚亮丽路线与朴拙典雅路线之争。在两次关键时刻,杨凤一顶着舆论和资金压力,两次决定返工重做,保证了昆曲版《红楼梦》新鲜纯正出炉。

    杨凤一觉得,北方昆曲剧院近年来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源自时代的机遇。国家的大好方针和政策,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给了艺术院团利用市场手段盘活资源的机遇和在艺术与大众之间自由呼吸的空间。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杨凤一认为这既给了她一个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更给了她为昆曲等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而呐喊的平台。这些天,她正在做一些调研,以便在会上提出建议,给党的十八大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