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了让大伙乐呵乐呵——记黑龙江省林甸县村民吕喜芝和他的文化大院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黑龙江省林甸县的花园镇火箭村有一处特别的院落,它既是当地村民吕喜芝的自家小院,也是村民们共享文娱生活的文化大院。院子虽然不是很大,却涵盖了长城、燕巢亭、演出大舞台等内容。

    这座文化大院是吕喜芝两年前自掏腰包建起来的,他在院子的空地上盖了三间砖房作为村里人的活动娱乐室,还搭了一个演出大舞台。“那时候,我看到村里人吃完饭后没处活动、没处玩儿,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为大伙做点儿好事。我虽然不是党员、不是村干部,但就是热爱文化。”吕喜芝说。

    文化大院的院门形状是他设计的两个酷似扭秧歌儿用的扇子。他还将“长城”请进自家院子,设计了文化大院的院墙,并在城墙上建了3个形象的烽火台。位于院子西南角里有一处燕巢亭,取建设文化大院要像燕子垒巢一样点滴积累之意。还有假山、假树、木桥……吕喜芝说他就是“总管”,因为自己会画画,瓦匠、木匠、电焊工的活也难不倒他,文化大院的所有设计、建造、组织工作都由他自己负责。

    在文化大院中的村民活动室里,除了化妆室、排练室外,还有一间民俗馆,在这个3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有200多个老物件:木梨椅子、七星宝剑、衣柜等,都是过去闯关东的老辈人生活、生产的见证,如今已很少见,年代久的都有三四百年历史了。乡亲们一听说吕喜芝要建民俗展,纷纷将自家有年头的物件拿了出来。

    “我的目的就是叫大伙儿乐呵儿,吃完饭了上我家这连蹦带跳、排排节目,挺好的!”吕喜芝说。

    自从建了这个文化大院,村里人的生活马上丰富了不少:广场舞、戏曲、歌曲、二人转、小品、相声,各种文艺形式都进入了排练日程。火箭村的村民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从山东莱芜迁居而来的,吕喜芝也是个关里人。他们闯关东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特色文化,柳琴戏、吕剧、豫剧、三句半等都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

    吕喜芝说这些节目里他最喜欢的就是唱红歌。“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记党和政府,必须得跟党走。虽然这些红歌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但是他们不能忘记过去,红歌一定要坚持唱下去。”他说。

    吕喜芝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文化大院是林甸县办得比较好的,因为有个大舞台,环境也不错,经常吸引其他县乡的文化大院来学习、考察和演出,最远的是从100里地外赶来的。多的时候有10多个文化大院的群众一起演,百十来人凑在一起,那场景好不热闹。

    “我们水平有限,上大地方拿不了奖。我现在就是胆量大,想硬闯一下试试。”吕喜芝说,他们排练的歌舞《南泥湾》上县里首演那次,别人都不知道干啥去,是他硬把那几个妇女“骗”去的,到那化完装就登台演出了,9个人都挺出力,吃着大煎饼演节目,演得还挺好。

    过年过节时,村民们拉个幕在外面演出,平常基本上就在室内、院内排练。夏天只要不下雨都会坚持,冬天下雪也没关系,雪一停将场地清扫一下照样可以进行。吕喜芝在大庆市看到居民区有许多健身器材,他数了数一共有12种,回家后自己花了300多元在院子里建了两个。乡亲们都说,自从建了这个文化大院,老年人身体都健康多了。

    吕喜芝说,就是自己条件有限,如果有资金的话,他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农民富裕后,精神文化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旺盛。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农村文化设施依然薄弱。看到这个文化大院,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自身既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对这样的农村文化建设典型,省文化厅不仅会给予支持,同时也会要求所在地市县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帮助。”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李辽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