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送戏下乡”成惠民品牌

来源: 中国文化报

9月29日上午,湖南省慈利县甘堰乡中学操场上人潮涌动、掌声不断,由慈利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文广新局、甘堰乡政府承办的“庆国庆·喜迎十八大”送戏下乡启动仪式和演出活动,赢得了现场2000余名观众的阵阵喝彩。

    百姓期盼送戏“村村通”

    此次演出共有25个节目,虽然时间有点长,加上天气炎热,但舞台上抑扬顿挫的唱腔、趣味盎然的剧情深深感染了当地群众。烟竹村村民杨万才从头到尾观看整场演出后说:“以前在村子里除了看电视,没有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们很需要这样的送戏下乡活动。”

    “送戏下乡”引导了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小品《马大哈买码》让烟竹村书记张庆笑得合不拢嘴:“村里有个村民迷上了买码(地下六合彩),两口子经常吵架,闹得全村鸡飞狗跳。刚才表演的小品就像是演给他们看的,买码确实要不得,回去之后我一定得给他们开导开导。”

    “城里娃儿给我们送来了文明新风。”82岁的乡政府退休干部张晓洲看到演出的小品《传家宝》后,不由得夸起自家儿媳妇。前年县城里搞“春晚”时,儿媳妇就看过《传家宝》,深有感触,现在对二老问寒问暖照顾得很周到。儿媳妇经常开玩笑说,她可不想做小品里人见人骂的“母夜叉”。

    老百姓都盼望着送戏下乡能早日实现“村村通”。甘堰乡党委负责人朱澧介绍,现在农村社会管理不好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文明没跟上,“送戏下乡”就好比是及时雨,正好可以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让广大农民都有戏看

    慈利县是个农业县,共有31个乡镇675个行政村(居委会)68万人,农村人口达80%。前几年,每年送戏下乡50场,平均到每个乡镇还达不到2场,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该县又是山区大县、财政穷县,一些乡镇山高路远,演出成本高,如何解决“送戏下乡”经费,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头疼的问题。

    今年8月,慈利县提出“文化强县”战略,由政府买单的“送戏下乡”自此有了保障。据县文广新局负责人罗远志介绍,这次在甘堰乡组织活动的经费,就是由县、乡财政各承担一部分。

    10月,围绕“庆国庆·喜迎十八大”主题,慈利县计划组织30余台精品剧节目,在全县各个乡镇巡回演出。

    “毕竟人力、财力有限,仅靠政府力量实现送戏‘村村通’,目前还不太现实。”罗远志进一步介绍,“我们计划在补贴县级剧团送戏下乡的同时,引导、鼓励一批乡镇、村级的文艺爱好者自办剧团,努力让广大农民都有戏看。”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已登记的民间剧团有10多个,包括管乐队在内的表演团队有200余支。

专业剧团成演艺惠民的主力

    调查显示,慈利县的“送戏下乡”活动颇受农民欢迎,已成为当地文化惠民品牌。

    品牌源自专业剧团的节目质量。多年来,农民专业剧作家蔡上矢家在城里,但他天天泡在农村找题材;慈利县剧团始终以质量建团,创作出一批又一批适合农民口味的节目。

    9月29日一早,天刚亮,10多名演职人员就等候在剧团院子里,有些演员还在练习着台词。刚到甘堰乡,演员们马上围着桌子精心化起妆来。演员钟辉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日子太多了,起早贪黑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这些演员平均年龄34岁,月工资还不足1000元。“大部分演员都有第二职业,否则就没法过日子。”小品演员刘双陆说。为了养家,他天天从单位下班后替别人开出租车到深夜,几乎累得全身像散了架。

    “对艺术的热爱让大家一直坚持到现在。”团长王家龙乐观地告诉记者,“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就是给农村送幸福、送快乐、送希望。但愿文化体制改革后,剧团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希望。”

    据悉,作为“送戏下乡”的主力军,县剧团是慈利县唯一一家国有专业剧团。目前,该团已完成改制,成为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演职人员的创作演出积极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