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江苏省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坚持夯实基础设施与充分利用相统一,坚持丰富服务内容与提升服务水平相一致,坚持科学管理与制度设计相协调,坚持活动创新和文化惠民相融合,引导各级政府以国家示范区创建为龙头,以省级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行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灵活高效的方式方法,使创建示范区的实践在全省形成规模,形成各具特色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江苏公共文化事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39个,国家一级图书馆63个、文化馆81个、博物馆5个,总数均列全国第一。如何巩固好、利用好、管理好、服务好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并在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既高效运行,又惠及全体百姓,这是创建示范区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档升级。江苏省把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江苏要达到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各地依据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当地百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和变化,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截至2011年底,苏州市已实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400平方米,无锡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16平方米。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全方位立体化。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多生产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这方面,江苏省一是推出一批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艺术精品;二是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所有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仅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而且在不断完善内部功能的基础上延伸服务项目。三是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扩大资源总量,增强各级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
文化活动更富特色和示范性。江苏省大力倡导“突出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品牌,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享受文化”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组织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评比活动,以此来推动全省各地挖掘和培育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现在,除省里组织开展“三送”“文化进社区”和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之外,各地区的“激情周末”“幸福进万家”“时代潮”“百姓剧场·周末戏苑”“镇镇结亲,文化串门”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遍及全省城乡各地。
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发生新变化。江苏省把群众性、广泛性、互动性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始终。在服务对象上,始终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将区域内所有公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为他们提供普惠、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服务方式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进一步下移,不断拓宽公共文化基本服务的新途径,逐步实行“全年无休,免费开放”“朝九晚九”等服务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去年江苏省委出台了《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今年1月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并于3月1日起施行,这是江苏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领域出台的首部政府法规,对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重大。江苏还承担了“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与公益性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两项国家重点课题,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全省各地也都将制度设计纳入创建过程,加强研究和实践应用,如苏州市关于公共文化财力供应的研究、无锡市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办法的研究、昆山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评价激励机制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