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3点,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综合文化站内热闹异常,村民们在该站修建的湖南省首个“乡村数字电影院”外等候进场。场内LED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即将放映的电影片名。热闹的场面令60岁的外来务工人员邹和平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每周六、周日下午综合文化站都有免费电影放映,晚上还可以在这儿跳广场舞……
据了解,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大县,长沙县有近一半人口为外来务工人员。如何留住他们,让其既来之则安之?
长沙县文广局副局长沈俊表示,除相关部门做好安置保障等工作外,文化惠民工作也是留住这些人员的主要方式之一。“文化活动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沈俊说。
群文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5月28日,由长沙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承办的2012年“五彩星沙”广场文体活动启动仪式在星沙文化广场举行,民族舞蹈、武术表演、器乐合奏等10余个品种丰富、内容精彩的节目接连上演,为观众 呈上了一道视听盛宴,这其中也包括数百名外来务工人员。
沈俊介绍,“五彩星沙”广场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了6年,活动以星沙文化广场为阵地,聚集了全县群众文艺精英和歌舞戏曲精华,是长沙县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的窗口。今年的“五彩星沙”广场文化活动包括六一少儿才艺展演、广场舞大赛、歌手大赛、“喜迎十八大 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等九大主题活动。“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与程度非常高。”
长沙县文化馆副馆长吴翠茹表示,为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还经常组织演员到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地区进行宣传和展演。“耳濡目染之后,他们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谈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与情况时吴翠茹微笑着说。
免费培训外来工子女享实惠
10月13日,长沙县金鹰小学的舞蹈教室内,县文化馆的演员正带领20余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学拉丁舞。他们一遍遍地重复着基本动作,眼睛一刻也未离开过老师,生怕错过了某个动作。
吴翠茹说,2011年年初,长沙县文化馆制定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免费艺术培训计划,并选定了长沙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东业晨曦小学和金鹰小学进行授课。课程包括民族舞、拉丁舞、书法、美术、主持人、声乐等,培训时间为每周六、周日,每学期40个课时。“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这些孩子周末在家无人看管的问题,也能帮助他们发展文艺特长。”
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双胞胎兄弟蔡永强和蔡永胜,老家在河南省许昌市,两年前随父亲蔡斌来到长沙县。“爸爸在酒店里打工,周末很少有时间陪我们。”哥哥蔡永强说。自从长沙县文化馆组织了免费艺术培训班,兄弟俩周末就有了去处。据舞蹈老师反映,蔡永强兄弟俩的拉丁舞跳得不错,还多次参加过县里的演出。
吴翠茹表示,为确保免费培训办出实效,长沙县文化馆还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把教师平时的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记入档案。同时,培训班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既培训了学生,也让老师受益。下一步长沙县文化馆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免费艺术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并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纳入免费艺术培训班的计划。
组建艺术团演外来工喜欢的节目
在长沙县泉塘街道目前活跃着一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艺术团体,他们演出精彩、表演内容丰富,受到了企业职工和居民群众的欢迎。它就是在长沙县远近闻名的产业工人艺术团。“看他们团表演就像看见自己亲人在表演一样,很亲切。”62岁的外来务工人员贺新梅说。
沈俊介绍,泉塘街道拥有300余家企业,6万余名产业工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到一半左右。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其文化需求,今年初,经相关部门许可后,长沙县文化馆在泉塘街道组织成立了产业工人艺术团。“起初我们给艺术团取的名是‘泉塘街道农民工艺术团’,后来为了提升艺术团的形象,才改名‘产业工人艺术团’的。”吴翠茹说。
“我爱唱歌跳舞,但没受过正规训练,听说加入艺术团后有专业培训,就去试了一下。”今年47岁的张建华回忆起当时面试产业工人艺术团的情形时说。目前居住在板桥社区的张建华,来自湘乡,早几年跟随老公在泉塘打工至今。她白天上班,晚上随同艺术团成员参与排练、演出。目前艺术团共有45名成员,分为舞蹈、合唱、乐器演奏3支表演团队,其中多数成员为外来务工人员。
吴翠茹表示,自产业工人艺术团挂牌成立后,长沙县文化馆经常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免费指导、培训,目前已成了泉塘街道一支固定的文艺演出团体。“因为成员主要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因此产业工人艺术团的演员清楚外来务工人员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表演。”吴翠茹坚信产业工人艺术团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