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雨落藏区 滋润牧民新生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2年8月至9月,四川文化藏区行——“四进、十大”系列文化活动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展开,一路欢歌笑语、情深意浓,民族团结成为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遵循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藏区群众工作的意见》,以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春雨工程”为引领,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发起了此次四川文化藏区行——“四进、十大”系列文化活动。此次活动也是今年四川的重大文化惠民行动,据四川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进”是指文化进牧区、进农家、进寺庙、进帐篷;“十大”则涵盖了广东志愿者四川行、文艺演出进藏区、遗产保护进寺庙、人才培训进藏区、就业促进到藏区、文化展览进藏区、公益服务到藏区、专项经费援藏区等活动。

    “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住在康定县城的吴大爷喜欢在饭后带着一岁多的孙女希希到广场上转悠。8月21日的演出让他听到了熟悉的《涛声依旧》、《荷塘月色》,禁不住跟着哼起来。第一次看川剧的“变脸”“吐火”表演,让小孙女害怕地往后躲,听到旁边响起的掌声才又挺起身来跟着鼓掌。

    走进藏区,我们看到随着四川省委、省政府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的推动,这里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前过游牧生活,三天两头就要转场,老人养老看病和孩子上学是最大的问题,如今定居点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牧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村民罗修如是说。

    自2009年2月,阿坝州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启动以来,阿坝全州11个县已经实施牧民定居2.12万户,受益10.82万人。不仅如此,阿坝牧区已经全部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随着定居行动计划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在牧区建起来了。

    非遗进寺庙,探索传承新路径

    作为四川文化藏区行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9月10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寺庙活动来到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措尔基寺。这是四川省首次将专题文化活动办进寺庙里。

    僧人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经过深入调研后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措尔基寺开展,展出的作品以阿坝州的若尔盖求吉寺院堪布扎西搓的作品为主,展示了许多阿坝州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包括藏历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的藏文书法基本上是寺庙僧人自己创作的,摄影作品也大多来自僧人的创作,内容大多以反映寺庙的宗教活动、僧人的日常生活、藏区的新生活等为主。

    “没想到我们平时习惯的生活场景进入画面竟然这么美!”措尔基寺的僧人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摄影展上的作品,从藏哇寺、泽布基寺赶来的100余名僧人也津津有味地品鉴起这些图片。

    非遗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当地文化中心举办的非遗专题讲座上,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说起了安多方言,一下子拉近了与僧人们的距离。他不仅向近百名僧人传达了党和国家对藏区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还重点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内容和非遗方面的专业知识。针对藏区寺庙的具体情况,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朱小南从专业角度讲解了寺庙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和安全消防保障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受到当地僧人的欢迎,“文化遗产保护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这次能够聆听到省文化厅领导的专业辅导,收获很大。”藏哇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进寺庙是非遗保护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一种渠道。”专家认为,通过文化保护知识讲座和图片展览,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融合,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实现长治久安,探索了新的途径。

    在活动中提升发展理念

    康巴儿女能歌善舞,“能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为让当地农牧民更好地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欢愉,进一步加强藏区牧民定居点的文化建设,在此次活动中,四川省文化厅、财政厅还为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室安排了100套文化设备,共计350万元;安排了6397万元公共文化专项经费,用于完善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牧民文化生活。这样的大手笔,也是四川藏区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赠送仪式上,当地牧民接过郑晓幸厅长代表省文化厅送上的设备,笑得合不拢嘴。

    四川是中国的第二大藏区,由于历史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藏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四川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繁荣工作,重视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川文化藏区行系列活动过程中,四川省文化厅党组强化服务理念,边服务边调研,郑晓幸和班子成员深入藏区,为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全省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寻找一条跨越提升的快速发展轨道。

    甘孜州雅江八角楼日基村现在也有了文化活动室,当地牧民和学生常常会过来翻翻图书、看看视频。基层文化活动室如此受欢迎,这让来“摸情况”的郑晓幸备受鼓舞。送关怀、送服务的队伍先后来到雅江县城“两馆”、理塘县甲哇乡综合文化站等地方,一路走来一路感慨,从无到有的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今已初具规模。每到一处,郑晓幸都详细询问文化建设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中央、省相继出台了两个《决定》,甘孜州委也即将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州的决定》。这3个《决定》是文化发展的尚方宝剑,是文体广新系统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为当地文化系统加油鼓劲之后,郑晓幸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当地围绕“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建设为重点,在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工作,为甘孜州“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做出贡献。他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服务群众、开展活动上下功夫,对于甘孜州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言,要在科学保护与传承、合理利用与开发上下功夫。面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当让其“灵魂附体”,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为旅游注入灵魂,提升旅游的生命力。

    事实上,美丽的甘孜州于今年9月中旬开展了以“爱国、守法、感恩”为主题的文化巡演活动,力争在3年时间内将优选出的100个节目送到全州18个县的325个乡镇,让全州2700多个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优秀的文艺节目。此外,送编导、送演出、送图书等送文化下乡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精神大餐。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既展示了全州改革发展的成果,又为当地文化旅游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杨红梅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