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了历史和文化的主线,大浪淘沙,能够传承至今,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更因喜闻乐见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沧海桑田,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非遗文化深远地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行为,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更是提炼文明、道德、价值观的载体,绝不是G D P能衡量的。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至今,虽有顽强的生命力,却正遭遇到不大不小的尴尬。顺德有非遗数量16个,类别丰富,自身特点突出。但民俗类和传统手工技艺类最多,在进行收集、发掘、拯救、发扬的过程中,常常没有文字记载。像龙舟说唱等,通过代际的口口相传等方式沿袭,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收入微薄,仅凭他们忘我的热爱和责任感,却无法交棒给下一代,使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青黄不接的生存危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
都说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但一些非遗项目,仅靠继承人撑起传承大旗,人力和精力都相当有限,辐射半径也小。固然,政府应当给予补贴、扶持等政策优惠,解除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但要根植于民间和民众,不妨编辑乡土教材,纳入学校特色教学的多元体系,在长期的耳闻目染和动手实践中,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精髓,培育兴趣,他们即使不能个个都成为技艺精湛的传承人,但能够当好观众也是支持。
传承非遗不能指望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让民间瑰宝发扬光大,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行动起来,但政府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小了解并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可以燎原的星火,青少年扛起传承和保护重任,非遗方有可预知的美好未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