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共享“文化惠民”春风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听免费讲座、看文艺演出……在吉林,无论是市民、农民还是打工一族,总能享受到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

    吉林省连续4年把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送戏下乡演出4项文化惠民工程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吉林省文化事业经费增幅位居全国前列。据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翟利国介绍, 2008年至2012年财政投入省直文化事业费和基建总计14.5亿元,年均较2007年增长124.8%。截至目前,全省有博物馆97个,是2007年的2.7倍;全省6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实现省内全覆盖;新建农村文化大院6000多个;扶持建设276个社区文化中心,并将继续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全覆盖。

    文化建设成果斐然

    站在长春市政府广场,一眼就可以看见正在施工的吉林省图书馆新馆,该馆投资5.5亿元建设,确保20年不落后。吉林省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吉林省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吉林东方大剧院、省吉剧团关东剧院、省民乐团剧场、省京剧团大戏楼、省艺术研究院、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省群众艺术馆、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省京剧院大众剧场、省二人转博物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省美术馆等项目也正在建设中。与此同时,市县一级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越走越快。长春、延边、松原、四平、长白山等地的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博物馆建设了新馆;榆树、梅河口、公主岭、集安等地的大型文体中心相继落成。民营资本投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如吉林动画学院投建了动画网游博物馆,修正药业集团投建了修正展览馆,大泉源酒业投建酒业博物馆、宝凤剪纸博物馆等。

    如今,吉林的文化场馆星罗棋布,一处处具有城市地标意义的文化区跃然而生。

    活动丰富百姓受益

    “以前查阅资料,得托好几个同事在老远的图书馆找,现在在家就可以查阅馆藏书目,手持一张卡就可以通阅好几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提到吉林数字阅读联盟平台,杜先生赞不绝口。该平台认证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全省17家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今年7月举办的图书博览会期间,吉林省免费发放了849万元的电子阅读资源卡。如今,像杜先生一样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百姓已遍布吉林城乡。

    在吉林,不仅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已全部免费开放,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贯穿全年。读书、上网、看报、唱歌、跳舞、扭秧歌、看演出已经成为大家习惯的生活方式。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吉林百姓开始越来越多地从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电影放映、科普培训、信息查询、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受益。长春市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书香长春”阅读活动影响广泛,贯穿全年的“唱响长春·共筑家园”主题文化活动已经举办1000多场;吉林市“松花江之夏”“松花江之秋”文化节已经坚持15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

    每天傍晚的长春文化广场上,秧歌、舞蹈、合唱和健身操等活动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肖家乡王家村的文化大院也同样热闹,村民们在欢快的鼓乐声中翩翩起舞、吹拉弹唱。在吉林,从城市到农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近年来,吉林省各地区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3000万城乡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

    送戏下乡农民欢迎

    从2009年开始,吉林省送戏下乡演出场次从3000场增加至今年的4300场,深受农村百姓的欢迎。截至目前,今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从今年起,在送戏下乡的同时,“种”文化、养文化也渐成风气。当地文化部门充分调研百姓的文化需求,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增加贴近实际、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内容。在走进农村文化大院时,邀请农村文艺骨干与艺术家同台表演,通过理论辅导、培训、教授新创剧目等方式,扶持农村自办文化,辅导农村文化大院的演出活动,促进农村文艺演出常态化。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吉林省各级各类艺术院团开展了“千场文艺演出进文化大院”活动,全省共有65个艺术院团参与本次活动,总计完成演出1080场。

    与此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还进一步吸纳社会力量,促使高校艺术团和民营院团加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队伍中来。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和平大戏院、前郭县乌兰牧骑艺术团、延吉市盛世弦和艺术团等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通过送戏下乡、集中演出等活动,吉林省的文化惠民工作逐步深入,城乡居民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着文化的春风雨露。(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