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不仅是办展览的地方,它更承载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的功能。成功的美术博物馆经验表明,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作为一个专业美术空间的价值,还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标志,反映出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公众文化品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水平,也标志着这个地域文化的开放度和开明度。
中国文化艺术生态近年来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其中美术馆的发展尤其令人可喜。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逐渐从单纯的艺术展示,向征集、收藏、研究,向社会空间和公众生活延伸。特别是国家出台关于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对美术馆的期望值愈发高涨,美术馆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美术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现代美术馆重点考虑的问题。
现代美术馆已经脱离了“仓库美术馆”、“箱子美术馆”的传统模式,发展为“无墙美术馆”、“立体美术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加载了教育、研究、推广、交流等功能。
美术馆肇始,公共性就是它的第一宗旨。美术馆公共性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坚持公益性。公立美术馆要体现政府的文化促进意识和文化进步形象。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美术馆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美术馆在实践公共性的职能中,要强调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普及和知识传播功能,承担起文化建设和艺术传播的社会责任,成为弘扬和谐文化的阵地、构筑多元公众服务的体系、展示优秀文化艺术的平台、扩大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
美术馆要开门办馆,必须把公众的理解与参与放在第一位。公众多层次需求是美术馆公共服务建设的指向。要深入研究分析公众对美术馆需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开发和推出多元的美术馆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美术馆多元化功能要强调社会责任。在整个艺术生态结构中,美术馆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在实力、观念、风格上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多元化功能的实现,必然是以适应公众需要为前提,以公众受益和参与为目的,以符合公众利益为使命,实现美术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美术馆拥有深厚的藏品资源、人才资源和文献资料积累。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对这些公共资源实行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垄断机制,自身做片面的研究,不愿意为全社会提供服务。这样的馆藏研究机制无疑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浙江美术馆极力倡导开放的学术研究机制:研究的开放性、展示的开放性、史料的开放性和教育的开放性,与学校、团体开展美术史教育和培训,普及美术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学术成果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展览、讲座、书籍、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得以呈现。截止目前,浙江美术馆开馆2年来,举办学术展览20多个,学术讲座30多场,出版各类图书5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