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来源: 贵州日报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您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九谢共产党,致富把您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这是湄潭县新隆镇龙凤村农民演出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编演的花灯戏“十颂共产党”节目,表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近来,遵义市多支城乡演出队为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走村串寨巡回演出,山里山外处处一片欢歌笑语。各演出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演节目,演遍了黔北大地,彰显了遵义市基层文化活动氛围的热烈和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遵义市文体广电局局长张鹏健自豪地介绍:近几年来遵义市相继组建了1966个各类文体协会和3932支演出队,其中三分之二是农民或居民自发组织的,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开展最活跃的有生力量。

    遵义市作为全国最早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红军长征时“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开始了“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出奇兵”等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在遵义这块神奇而美丽的红色土地上,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同时还有浙江大学搬迁遵义、湄潭的“文军西征”文化影响等。改革开放以来,遵义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速加快,继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殊荣后,又相继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十多张国家城市名片。

    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中,文化部、财政部于去年5月确定了全国第一批28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遵义市作为我省唯一列入其中的城市,更给遵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巨大推动力。

    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体育局;抽调多名有特长的骨干人员专职办公。全市15个县(区、市)也雷厉风行地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全市形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热烈氛围。

    与此同时,遵义市将近几年来创办的“百姓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免费展演,“激情广场”——红歌之星选拔赛,“乡村大舞台”——农村文艺汇演,“名城大讲堂”——请名家学者做客图书馆、博物馆讲座,“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组织农民比科技、比农特产、比体育技能等“五大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示范区创建的品牌来进行打造,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搭台我唱戏,引吭高歌颂盛世”的欢歌笑舞动人局面。“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食粮,获得了2011年度“贵州宣传思想工作创意奖”。

    目前,遵义市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文化服务不断得到加强。新建的图书馆、博物馆、杂技艺术中心等一批市级大型文体设施先后投用,新建了11个县文化馆和10个县图书馆,新建和改建了1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1746个行政村已建有1766个“农家书屋”,多数书屋配备了数字化系统。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点、村级服务网点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市年均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4000多人次,送文化下乡5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2.5万场次,送图书下乡2万多册。

    绚丽的文艺之花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先后组织创作的《红色之舞·1935》、《神奇遵义》、《娄山关月》、《山魂水韵仡佬风》等大型歌舞剧目已走向全国并走向世界。《依依山水情》获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遵义市杂技团演出足迹遍及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全国、国际奖牌多达120多枚;奇利动画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制作的《苗王传》获国际大奖;遵义川剧团编演的《红军魂》情动全国,遵义市精品文艺奇葩可谓争奇斗艳。

    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在谈到文化建设时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精神的动力。遵义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后发赶超,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遵义市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城乡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文化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创作成果不断涌现,文化创新成果突出,人民群众尽享文化带来的幸福。遵义通过文化强市建设,必将赢得经济的跨越发展。(冯会良 田恬 朱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