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州:文化扶持让山里人敢想敢干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有一种颜色在冬日的山区特别鲜艳,有一种房屋相对于散布在山坳里的泥瓦房特别气派……日前,记者在前往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三岔河镇的路上看到,融合了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以及科普活动站等文化功能的黄色建筑——村党员活动室崭新而气派。崎岖山路上,众多书写在小桥及多处墙壁上的“实施公共文化均等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大幅标语,醒目而亮丽。

    三岔河镇地处商洛市商州区城西18公里的山旮旯里,这里山山相连、沟沟相通,素有“九沟十二岔”之称,处于秦楚文化的交融地。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这里的文化设施也得到极大地改善。

    “我们好多办公室里还配不上电脑,但每个村文化室内都有。”三岔河镇党委书记刘建华说,镇政府机关没有豪华的办公大楼,甚至在这个已经飘雪的冬日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如果没有向导带路,路边极普通的小院是难以让人将其与“镇最高行政机关”联系起来。在它不远处的七星村文化活动室里,温暖和舒适让这里成了村民们的幸福家园。

    “我们的农家书屋现有藏书2000多册,以农业科普知识、生活健康及儿童用书等系列读物为主。每天来这里借阅书籍、上网的村民络绎不绝。”该村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了方便互通有无,在构建农家书屋时,提供了3种配书方案,相邻村方案不同。这样一来,相当于藏书量翻番。而哪里有自己想借的书,电脑一查便知。”商州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张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如今,国家加大了文化投入。有了财政支持,我们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比以前容易多啦!好多事情,以前是想想拉倒,现在则是想干就干,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谈起文化建设的变化,刘建华如是说。“新建的镇文化站有300多平方米,已立项,明年就会拔地而起。”

    张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三岔河镇为例,其现有10个行政村,如今每个村1年有1万元的村级文化室活动经费,镇文化站1年拥有5万元的活动经费。综合计算,该镇文化站站长管着15万元的文化活动经费,而财政一年给镇政府机关所拨的办公经费不过14万元。谈到文化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之大,张勇笑着说:“镇文化站长的财权甚至比镇党委书记都大。”

    在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郝忠锋与文化馆几位干将正在指导排练参加该区“双节”文艺汇演的预选节目。谈到文化扶持力度的加大,郝忠锋说,他自己经常被别人羡慕而被称为“牛人”,就因为能“越级”从区里、市里乃至省里拿到专项资金,而这其实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有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全馆上上下下的干劲越来越足,群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大。仅最近几个月,文化馆就接连被陕西省文联、剧协评为‘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被省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评为2012年社会公共服务及非遗保护先进单位。”郝忠锋还高兴地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下一步,我们将开设‘周末大家唱’品牌栏目,每月还要举办两期与农民工有关的文化活动,并使之成为常态。”

    文化投入带来的不只是资金,更有意识和规划。三岔河镇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红樱桃。商州区在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实施中,结合当地群众栽植樱桃的传统习惯,把巩固和壮大樱桃产业作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明年,栽植的樱桃将迎来大面积挂果收获期,我们将打破单纯的农业种植,开发建设农产品文化旅游基地,并以此为产业,给经济添加文化附加值。”刘建华说。

    在商州区委、区政府领导重视下,商州文化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县域内19个镇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已实施14个,15个镇文化站配送文化共享工程计算机、数字移动播放器,共计完成投资212.5万元;广播电视“户户通”已完成摸底和用户信息录入工作;商州区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农家书屋两个项目实现了全覆盖。

    “强区之路,文化先行。”张勇说,“文化是一个平台,也是一项产业,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文化这艘大船才能借风扬帆。提升文化产业水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商州人如今敢想也敢干了。建设‘陕南强区,幸福商州’,文化的力量正在这里焕发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