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大众化的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党史文化的要求。建设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是大众化,重点是大众化,难点是大众化。近年来,杭州积极破解大众化的难题,实现资源载体化、活动常态化、服务长效化,积极探索党史大众化的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推动了党史公共文化的建设,扩大了红色影响和教育,而且积极融合于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 资源载体化
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理念和高尚的追求,蕴含着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中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这些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和鲜活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利用党史文化资源使其有效载体化,提供党史公共文化服务,是建立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拥有的党史红色资源的现况,杭州市以党史胜迹保护和党史教育基地评选为抓手,充分激活“显性”资源,深入发掘“隐性”资源,将这些宝贵资源载体化。
一是将红色遗存及其精神内涵设施化。近年来,杭州挖掘杭州特色党史资源,先后建立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纪念馆、红色衙前展览馆等10余个党史精品红色文化场馆。同时,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建或扩建有历史价值的党史公共文化设施,如: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日报》社旧址,设碑纪念革命先烈。在建立设施的基础上,提升或改造党史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或突出遗址现场展示,或强化精神内涵的物化,或强化红色体验场所建设,增加硬件设施建设;通过专家宣讲、红色之旅、知识闯关、党史电影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软件建设,将党史设施打造成集教育、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探索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现代化手段生动展示革命和建设题材的展览路径,很有借鉴示范意义。通过建设纪念馆及旧址恢复,一些党史文化设施与当地乡村旅游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机制。“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建立改造后,虽然地处淳安最偏僻的乡镇,仍然引来众多游客。2011年全年接待1.6万余人,而且常有红军后代自发前来追寻父辈足迹。2012年更加火爆,一至五月份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
二是党史公共文化产品的“活化”。主要是通过“双向互动、供需对接”,增添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改变“单向输送”的缺陷。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红色衙前纪念馆等党史文化设施在布展方面,通过立体式展示、交流式讲解、互动式游戏等新兴展陈形式,将现代化声光电技术与实物资料相捆绑推出展览项目,增加党史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改变党史产品形式呆板、语调老套的局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和钱学森故居自去年建成开放以来,参观人数已达5.4万人次。此外,还增添群众参与和双向互动的环节,改造传统的党史文化产品。如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以报网互动的形式,分步分期推进党史知识竞赛,同时不定期报道网络抢答情况,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根据听众需求,组建党史报告团,采用主动走出去和按需点单的形式,扩大对党员群众的宣讲。
二、 活动常态化
党史活动常态化就是通过持续提供党史公共服务,将结合节庆比较密集的纪念活动,和非节庆、持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向公众提供党史公共文化产品,是党史公共文化产品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一是围绕红色场所或纪念设施所揭示的主题,作深做强相关文化产品,发挥集聚效应。如根据中共杭州小组成立情况,拍摄《省委书记(1927-1929)》、《潮起钱塘》等文献纪录片,通过独特视角,揭示特殊年代10位浙江省委书记的人生经历和杭州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过程,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还根据主题,拓展拓深地方党组织发展壮大经验,并挖掘背后的精神力量,为现实所用。
二是推出系列符合特定对象需求的主题活动。党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贵在坚持、重在平时。针对各类参观学习人群的特点,党史部门创新理念、方法和载体,开创了一条以活动促教育的新路子。通过积极开展如专家宣讲、红色之旅、知识闯关、党史电影沙龙等,寓教于乐,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热情。夏衍旧居设计和推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童画党史人物——夏衍”活动;小营巷开展以红巷精神主题活动,提炼“敢为天下先,甘为孺子牛”的“红巷精神”等,组织了一些列的红色体验活动,开创了以活动促教育的主渠道。
三是将红色体验、志愿者服务讲解、党课教育和宣传教育等常态化。组建专业管理和志愿者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及专业和业余、老中青相结合的讲解员队伍,提升党史文化的红色讲解服务。还建立馆校、馆社、馆企共建机制,把纪念馆及党史文化设施办成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市民、青年员工、中小学生参观纪念馆,开展纪念、瞻仰、庆祝、宣誓等活动。
三、 服务长效化
服务长效化是建立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党史文化产品大众化的可靠保证。杭州市以打造精品为导向,通过品牌传播以及建立相应的机制、体系,确保党史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以实现党史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化。
一是打造党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一方面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党史资源,形成党史文化特色产品,逐步扩大影响,定期推出党史公共文化产品。各地围绕资料提供、宣传服务、红色体验服务、党课教育服务等党史公共服务,在实现党史公共服务项目常态化的同时,积极打造党史公共文化品牌。上城区打造小营“红巷”品牌,形成上城特色的红色体验区、红色旅游线、红色教学点,弘扬“红巷精神”,推广红色文化,受到群众欢迎。下城区积极打造“基层党课”品牌,通过推行“党员大课堂”、“贴近基层、短小精悍、简便易行”为主要特点的“微型党课”、“开放互动党课”、为基层党员提供全天候开放式“党员e线课堂”等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党课教育载体,受到基层党员和群众欢迎。江干区建立“微党史”教育短信平台,定期向广大机关干部、党员群众发送“微党史”,以供学习。“微党史”语言精炼,简洁明了,短小精干,见微知著。寥寥数语,就重温了党史事件,再现了党史人物,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淳安联合电视台拍摄高品位的党史专题片,已相继拍摄出党史专题片《茶山记忆――抗日先遣队在淳安》、《狮古山―――九三六(下浙皖特委)》。另一方面上下联手共同打造党史公共文化品牌。围绕一些相近或相同的主题,联手打造文化品牌,并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台和网络立体提出。如全市上下围绕党史胜迹和遗存以及重大事件联手打造“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品牌。全市先后出版《点燃记忆》、《红色印记》、《重温红色记忆》等书籍;在电视台推出《点燃记忆》、《红色地标》、“红色文化大挖掘”;在报刊推出开辟“读党史绘本、绘红色杭州”栏目、《西湖岁月》和“照相簿里的红色记忆”,“红色足迹”、“红色记忆”专栏,“寻访红色足迹”等专栏或栏目;拓展网络阵地,开展“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党建微博话题互动活动。
二是上下联动,定期开展系列纪念活动。通过建立活动前联合筹划,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活动中协同开展,勇于创新纪念活动载体,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打造纪念活动品牌。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中共杭州小组成立90周年,均获得群众好评,群众参与度高。很多市民都说,纪念活动各级动了脑筋,方式方法多,效果比较好。
三是明确职责,构建党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杭州市在打造党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同时,明晰市有关部门、区县(市)以及乡镇街道职责:以市为龙头,引导各级机构生产规范的党史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提供各种业务服务和指导;区县(市)为基础,着力生产党史公共文化产品;乡镇街道为补充力量或主要依靠力量,配合区县(市)生产党史公共文化产品。在职责明晰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党史服务方式,推动党史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构建三级分工有序的的党史公共文化服务网。全市性的上下联动生产党史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一些地区还在一些具体服务项目上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如江干在党史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区委党史研究室统一领导,区文明办、区文广新局、教育局、团区委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