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书屋走得更远

来源: 新华网

去年夏天,运城市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如何使现有图书充分发挥作用,盐湖区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新闻背景

    任何一项大投入的工程,如果虎头蛇尾,都会沦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在各地不乏先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农家书屋能避免这种命运吗?

    十八大报告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给正满怀文化民生激情、努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各地干部群众以极大鼓舞。作为全省新的“五个全覆盖”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求知识、学技术、受教育不可或缺的地方。也就在去年夏天,运城市完成了农家书屋3197座,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其建设速度走在全省前列。

    在运城市,最早完成建设任务的盐湖区,意味着提前面临全国农家书屋都要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有的图书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有限的资源如何盘活和更新?农家书屋如何走得更远?盐湖区对此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或许具有可借鉴的样本意义。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任务。运城市盐湖区之所以能走在前列,与其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分不开。

    盐湖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市辖区,全区人口65.7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抛开进城务工的不说,常住农村人口保守估计也要占一半。这样一个农业区县,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央财政补助1万元,根据最低建设标准,省内还要解决1万元。这两万元,仅仅保证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不低于1500册图书。但为了把农家书屋办得更好、更活,还需要硬件投入等方面的资金。

    “不能让农民等太久。”盐湖区委、区政府2008年3月作出全面部署,实施全区新农村图书室和实现全区农民人均一册图书的目标。以“百局、百企帮百村,帮扶兴建农村图书室”为主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送书下乡活动。共筹集社会资金70多万元,图书20万册,政府投入238万余元,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把农家书屋这一“民生工程”落实好,不仅体现了运城市党政系统的政治自觉,更展示了古老河东传统农业大市的文化自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农家书屋具有诸多战略意义,它是农村的重要文化阵地,应该做到全覆盖,否则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传播就容易乘虚而入。目前,除了实现3197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之外,运城市开始把农家书屋延伸到自然村。

    “农家书屋是农民形成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的民生停留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层面上,“农家书屋的出现,可视为农民生存状态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完美完成了农民‘富口袋’与‘富脑袋’的良性互动。”

    想方设法引导农民读书

    钱不能白花。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建设农家书屋,农民不进去读书怎么办?一次性拨款结束之后,农家书屋会不会像以往某些农村项目一样荒置下来?

    这是各级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部门亟须回答的大问题。

    农家书屋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更要耐心培养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把农民吸引到书屋里去”。

    运城市是农业大市,农闲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都是围在一起打麻将、玩牌,而不是去读书。盐湖区文化局副局长崔晓红说,要引导和提升农民的阅读意愿,“一定要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要和他们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

    书屋刚建成时,几乎没有群众来,组织宣传的效果也不明显。当“农家书屋专家巡讲团”的农科院专家讲到白菜烂心是因为 “缺钙”、果树怎样剪枝、农药不能一喷完事、化肥不能随便一撒的时候,有人主动打电话通知邻居到农家书屋来听。这一活动坚持了下来,农民受益匪浅,有人专门走十几里路来听专家的一堂课。大批农民被吸引到农家书屋,开始了解传统农业粗放经营和现代农业集约经营的差别。专家答疑时间有限,就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农民,方法很简单——顺着他们的指点,农民们走近了书架上的上千册图书。

    为增强农民读书信心,盐湖区尝试了“典型引路”的方法。让读书致富的先进典型,如东郭镇的“莲藕王”、龙居镇的“梨王”等,一个个现身说法,带动了身边农民 “走进书屋读书,走出书屋致富”的积极性。

    农家书屋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完善

    1月5日,记者走进盐湖区姚孟办岳坛村的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解新民正在登记图书借阅簿,对于解新民来说,书屋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是一个残疾人,却坚持20多年义务为村民提供图书,附近5个行政村的村民都来他的书屋借书。为了将书屋办成真正的“农民大学堂”,解新民自修了大专课程,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他的目的是能帮老乡致富,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有滋有味。

    运城市的农家书屋都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在操作落实层面,更多的还是要靠图书管理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目前运城市农家书屋的很多图书,都是退休干部、退休老教师、图书爱好者自发管理的。据专家介绍,从长远来看,无偿管理是不行的,因为缺乏法律和责任保障。农家书屋是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应该考虑购买公益岗位,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

    龙居镇的张忠峰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尽管到农家书屋看书很方便,他却有不满意的地方——现有图书更新太慢,没法按照3年前出版的书去管理果树。“农药也好,种子也好,快的时候一年半载就升级换代。”张忠峰道出了一个全国普遍性问题: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而农业科技类最新的图书不能及时补充到农家书屋。

    报纸杂志的配备现状也不尽如人意。记者在绛县、闻喜等地采访时了解到,许多农家书屋的报刊只有2009年以前的。据运城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现象在全省很普遍。因为当初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国家不再拨钱了。运城市做了一些尝试,让图书馆的过期期刊报纸放到农家书屋“流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输血”的作用,但显然,这“血”还不够“鲜”。

    有多少菜,先做多少饭。没钱买更多的图书,先互相换着看——运城市已经打破行政条块分割,试点 “总分馆制”——农村图书流转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服务点,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图书流转,让“死书”变活书、旧书换新书。这样一来,农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本村的图书,而是有机会看到全市的书。

    专家认为,发源于国外的“总分馆制”多年前就在国内一些地方的图书馆系统试行,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运城市要将之引入农家书屋的运作并且全面推广,取决于行政管理和财政安排能否实现有效的整合与统筹。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经费投入后续乏力,是全国大多数省份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进一步给予支持,这项关乎百年大计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