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湖北一位大二男生,为了克制自己打网游的嗜好,忍痛把魔兽的账号送给了室友,并且还把自己省下的网费换成一角、五角、一块、五块等零币,以此来鼓励自己戒网瘾,“看着这一堆的零钱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一段时间后他成功戒网游。还有报道称,有父亲专门雇佣网游高手“追杀”儿子在游戏中的角色,以此敦促其回归“正途”。
关键靠自己
万世钢(大连市民):有志者事竟成,不管用什么办法,在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情况下,只要能戒除网瘾,都是可行的。但父亲雇佣网游高手“追杀”,如此做法似乎值得商榷。对于正处叛逆期的孩子来说,遭到网游高手的猎杀,会不会进一步“刺激”孩子的网瘾呢?使其愈加亢奋,从而激起斗志,更沉溺于网游之中?
戒除网瘾,首先自己要有毅力,能从内心认识到网游危害,继而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单指望别人管束,似乎并无太大效果。只要自己还想玩,就会挖空心思,一味找时间玩网游。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没有自己的切实行动,再好的想法也是空想。
防患于未然
李松林(四川学生):长期以来,在控制网瘾方面存在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可通过技术因素限制上网时间。但相关调查表明,六成网瘾少年认为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并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上网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学校、社团是在孩子已经“瘾入膏肓”之后,才想起应有相关强制措施进行干预。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只能事倍功半。
凡事预则立。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所以,应该争分夺秒跑在网瘾前面,在孩子开始接触网游前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这种引导和干预旨在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上网观念和有节制的上网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谈网色变,网游也才会成为一种休闲娱乐,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成为很多玩家心理上不过分的依存和寄托。
更需心理引导
金真(上海央企职员):孩子有网瘾后,不少家长会采用一些硬性手段。但总不能请一个贴身保姆24小时跟着孩子吧?笔者认为戒网瘾还需要从心理层面来引导。
为什么孩子会热衷网游,不是因为他们贪玩不爱学习,也不是对网络没抵抗能力,而在于他们觉得在网游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很多沉溺网游中的孩子在现实生活里都是不被关注甚至常被欺负的那类人。
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成就,但通过网游中的打怪升级,却能让他们成为游戏中的王者、成为被人景仰的英雄,这种虚幻的荣耀感,让他们沉陷于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其实网瘾和烟瘾、毒瘾不一样,它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上的。在虚拟世界里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而强硬地将他们从中抽离出来,自然是会引起其内心抵触的,这是为什么网瘾难戒的原因。
只有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关心,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尊重关注,才能彻底戒掉。
不必谈网色变
梅广(湖北市民):所谓“网瘾”,通常是指一个本职工作与电脑无关的人,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若以这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在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其中绝大多数,充其量也只算得上网络爱好者,还远没达到上网成瘾地步。大可不必谈网色变。
既然承认网络是双刃剑,也就不能只盯着不利的一面。应该看到,很多孩子之所以青睐网游,是因这类游戏不纯粹只是玩,还对玩家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应变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不沉溺的话,适度游戏有利于开发智力。
此外,必须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娱乐方式。信息化时代,让孩子离开电脑与网游绝缘,也不现实。如何排除不良因素干扰,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游戏和网络,才是需要关注的事情。下期话题
“论文打假”最近成为新热门话题。自今年元旦起,教育部也推出新规,根据规定,论文作假者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而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导教师、学校等也将面临处罚。消息一出,就广受社会关注,并被网友称为对论文作假的“史上最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