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央近年大力推进的一项文化惠民举措,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依然重经济轻文化民生,文化建设难以真正摆上重要位置,而单靠文化主管部门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市、县两级政府的能动性是关键。为此,安徽省已连续4年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现全省16个市、62个县全部纳入考核对象。此项考核由安徽省政府总领,省文化厅具体实施。实践表明,考核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推动市、县文化建设的有力杠杆。
安徽省自2009年起,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等其他重要工作同样列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权重2分。4年来,经局部微调,考核项目不断完善,机制逐步健全,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公信力。安徽对市、县文化建设的考核重点内容是:市级三馆、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软硬件等级达标情况,文化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落实程度,政府为文化建设提供的保障机制等。考核指标的设置既瞄准全国先进,又依据安徽实际,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比性。考核项目逐一细化、量化,一把尺子度量,分值明晰,并以实物证据说话,不考核难以量化的项目,便于统计和评分。将考核重心向政府倾斜,减少部门工作类分值。在各市、县政府自评自测基础上,由省文化厅审核决定。
此项考核已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2分考核权重能较全面反映出该地区文化建设的基本面貌,在文化方面一旦丢分,就会影响全盘,故各地加以重视。从2012年县域考核看,已有59个县(市)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之中,占全省县域的95.25%。2012年全省各地相继建成一批面积大、设施新、标志性的图书馆、文化馆,而县级建成的新图书馆就有12座。滁州、界首、来安、黟县等原来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的市、县,去年有了根本改善。全省目前拥有公共图书馆100个,文化馆120个,乡镇文化站1410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0个,四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各市、县政府将“有阵地、要达标、上等级、创品牌”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攻目标,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目前,安徽省文化厅在总结4年考核的基础上,正进一步调整考核内容,争取增加文化部分的权重,有针对性地推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考核措施,使考核起到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