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

来源: 成都日报

这几日,本报记者带领读者在数字化的文化馆、图书馆和美术馆里冲浪,引发了读者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大的兴趣。22日记者获悉,我市正在进行“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预计在2—3年的时间内,该系统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两馆一站一室”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建成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好处?22日记者从郫县率先试点尝试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中窥见一斑。它将我市的公共文化一网打尽,大大方便了市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网打尽

    昨日,在郫县文广局的一个类似于电脑触摸屏的演示机前,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把这套“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管理系统”。根据机器屏幕上的提示,记者先把二代身份证置于机器上相应的证件扫描区,很快,信息核实后,服务端展开了服务界面。市民学习、民生服务、图书借阅、监督考核、信息查询……看着记者正在犹豫进入哪个栏目,一旁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道:“比如,你想借阅电子图书,只需点击图书借阅,就可以到电子阅览室借阅电子图书了。”记者点开了“图书借还”, 然后输入了莫言的《檀香刑》书名。2秒钟后,屏幕上《檀香刑》的相关内容跃然而出。

    随后,记者点击进入市民学习栏目,舞蹈培训学习视频资料等数字资料包琳琅满目,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几乎都网罗其中。在记者身边,来自郫县三道堰镇古堰社区的刘雪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通过这个系统,她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在文化站的电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广场舞学习视频资料。“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刘雪华一边演示一边说,以前她也想在电脑上搜索舞蹈视频,但因为不懂电脑操作技术,每次查找起来都比较困难。“现在只需要在桌面上轻轻一点,我需要的视频就能找到。这里还能看到郫县各个综合文化站精彩活动。”经过她的介绍,记者点击进入郫筒镇综合文化站栏目,果然看到了这里的特色队伍、优秀节目等内容,让记者对这里的特色文化有了一个了解。这个系统果然将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网打尽。 

    

    可不要以为这个系统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它还能与社保等系统联网,解决市民缴纳社保。在民生服务板块,记者还看到了社保服务、就业服务等栏目,让市民通过这个系统化,就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记者在就业服务中看到,这里不仅能够发布用工信息,市民还能以个人的名义发布求职信息,大大方便了市民。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特别针对未成年人上网开设了青少年上网卡办理,为青少年开设了有时间限制的上网管理系统,方便了孩子在综合文化站上进行上网。“小孩上网的时候,家长会收到提醒短信。任何一张未成年人上网卡发放出去时,都要登记其监护人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了解,该系统分为管理端和客服端。管理端位于县级的文广局,客户端分布在镇级的文化站、街道的文化中心和村级的文化室、社区的活动中心。下一步,这个系统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方便市民登录使用。工作人员可通过管理端对县镇村(社区)文化活动站(室)运行和日常开放服务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相应数据实时录入,收集、整理、反馈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实现与文化机构的沟通和互动,过滤不良的网络信息,营造绿色的上网空间。而客服端菜单界面提供的服务则可以方便市民使用。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