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积极编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来源: 平顶山日报

“抬头、挺胸……”3月10日晚7时,舞钢市八台镇时庄文化大院里,来自该村的王春玲正在和姐妹们一起学习新编的扇子舞。在这学跳舞已经一年多的她笑着说:“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邻居们都来这儿学跳舞。”

    在舞钢市农村,活跃着许多像时庄村这样的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他们忙时是农民,闲时是演员,以豫剧、曲剧、说唱、秧歌、相声等形式自编自演身边的人和事,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为让群众成长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舞钢市着眼基层“育文化”,积极为乡土文化强筋壮骨,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形式,注重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扶持这些“文化能人”在农村传经授技,不断发现和挖掘民间乡土文艺。对于那些喜欢表演的“票友”,该市则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演出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截至目前,该市已发展各种民间文艺团体近80个,队员超过3000人,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使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笔者在枣林镇藕池村采访时,看到十几个农民正在农家书屋津津有味地看书。“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抬脚就到了,没事就到这里看看书、翻翻报纸,也让咱农民长长见识!”村民苏毛妮乐呵呵地说。今年73岁的陈全德戴着老花镜,放下报纸,赶紧抢话:“这农家书屋是俺农民不要钱的‘老师’,是搬不走的‘仓库’。”该市还把“流动放映车”开到农家庭院,让农民在家门口看大戏和科教片,宣传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让农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迪。“道德大讲堂”、“文化大讲堂”、健身秧歌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共同构成了文化惠民的核心内容。去年,舞钢市新建农家书屋43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达100余场次,观众达8万多人次;免费送戏曲200场,送电影2292场。

    近年来,舞钢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文化服务设施,通过技术指导、以奖代补、配送图书、赠送设备等方式,初步建成了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骨架,以文化广场和特色文化基地为脉络,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起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进广大群众逐步从“文化温饱”走向“文化小康”,为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增添光彩。“文化惠民工程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老百姓需要‘送文化’,更需‘种文化’,我们要变‘输血’为‘造血’,使群众成为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用者,让欢笑装点生活,让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舞钢市文化广电局局长李洪涛深有感触地说。(喜迅 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