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流动儿童图书室的治理结构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民间图书馆发展研究人张关昌:

    我国流动儿童图书室大概有四种存在形式。首先,打工子弟学校图书室是其中比较大的群体,可能有200家到400家,但是真正开放好的图书室不到1/5。其次,公益组织建立起来的图书室也能超过100家,但是运行良好的不到一半。第三,每个行政村设立的公共阅览室,真正能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的不到1/50。第四是个人开办的图书室,分布较广,图书使用率较高。但由于创办人缺少资金和人员等,很多运行一两年后就难以支撑下去了。

    这两年我关注的是公益组织和个人建立的图书馆,主要是实力比较弱的机构,研究如何帮助其健康成长和逐步规范。第一步,图书馆要明确定位,是做阅读还是教育或者是公益活动。有的图书馆一直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在阅读服务之外,他们会申请做一些项目,写很多方案,这样就没有太多精力去把阅读做好。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成立团队,这是第二步。团队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发起人,他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愿意把这个事情变成集体的事业。然后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得好,后面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