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镇桥东村喻小祥家的小院里,几乎每天都人来人往,单是2012年来到这个小院的就有1万多人次。人们来到这里读书、上网、看影片,好不热闹。喻小祥家是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整整5年了,这个小院热闹劲儿不减,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周围农民,成为他们乐于光顾的地方。
用热情争来的机会
喻小祥的这个基层服务点,是他用满腔热情争来的。打小开始,喻小祥就特别热爱文化事业,曾做过乡放映员。2007年夏季的一天,他到村委会办事,正碰上县有关领导下乡检查文化共享工程推进情况。由于多种原因,桥东村并没有很好地将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开展起来,共享工程设备和农家书屋的图书都堆在一间屋子里,还没有拆封。负责这项工作的县图书馆馆长曾玉琴因此发了火,要把设备拉回去。这时,喻小祥心中怦然一动,他走上前去问:“这些好东西,不知道能不能放到我家去,我一定用它们好好为百姓服务!”
县、村领导当场商量,认为这些设备要尽快发挥作用,而喻小祥热爱文化事业,做事认真,家中条件也具备,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喻小祥欢天喜地地拉回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成了桥东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负责人。
基层点需要较大的活动场所,这也是村里服务点迟迟没开办的重要原因。喻小祥说服了家人,用家中一半的房子来做文化共享工程放映室、农家书屋阅览室以及后来建起的电子阅览室。他还自筹资金,开起了桌球室、照相馆、KTV等,使他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院、百姓们的精神家园。
把文化和知识撒向每个角落
对于国家投入的这些设施设备,喻小祥坚决不收一分钱服务费。但他也需要挣钱养家,他不得不动员全家,保证每天有人留在家为乡亲服务。而他也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使文化服务与挣钱养家两不误。他没有辜负各方面的信任,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喻小祥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经常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对党员和村民进行党的政策、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为更好地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喻小祥不辞辛苦,经常带电脑、投影仪、摄像机等设备上门服务。每逢有年岁大的老人做寿或者青年人结婚等活动,他常常不请自到,免费送上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
喻小祥觉得,文化共享工程不仅是改善农村文娱生活的需要,也是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每年春耕生产前夕,喻小祥都要组织一次“文化共享助春耕”的服务活动,他在县支中心的帮助下,收集整理适合桥东村养殖、种植业发展的视频资料,为该村60余名养鸡户、养猪专业户、经果林种植户播放相关科技片。桥东村党总支书记欧阳群英介绍,桥东村现在重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肉鸡养殖等多项产业,而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视频讲座非常符合农村科技种植、养殖的需求,对农民增收大有帮助。
这样的工作喻小祥还做了很多,通过文化共享工程,他把科技新知识撒向了桥东村的每个角落。
把家建成乡亲们的文化乐园
自从2011年桥东村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以来,喻小祥的工作就更忙了,该村及周边村民中许多科技示范专业户,遇到啥难事都到喻小祥家的电子阅览室上网查资料。每到节假日,喻小祥家就更热闹了。许多留守儿童也在这里借书、上网、看影片,孩子们不再感到孤单,而且学到了知识。每到节假日,喻小祥就组织村里的留守儿童到自己家的文化活动中心,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为他们播放动画片以及国家中心下发的各类儿童影片;让他们利用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电脑上网与在外地的父母视频通话;让喜欢读书的孩子在图书室里度过享受知识的假期。村里的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文化大院的吸引力,文化大院真正成了桥东村留守儿童的乐园。
太湖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桥东村的老人们同样也非常喜爱黄梅戏。喻小祥在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站上下载了许多经典黄梅戏,每年端午节和重阳节都组织黄梅戏专场,为桥东村的老人们播放,他们都说自己能唱上几句自娱自乐,得益于喻小祥每年播放的黄梅戏专场,看的多听的多自然就会唱了。
文化共享工程自落户喻小祥家以来,每月坚持开放不少于20天,日均服务百姓不少于30人。文化共享工程在这个村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往日相比,乡亲们变得文明了,素质提高了,村里的各种矛盾减少了,打架斗殴没有了,一些人赌博的恶习也戒掉了。
喻小祥的工作,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优秀信息员;2012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共享之星”。荣誉给予他的,是更大的动力和压力。他下定决心,要把这项让百姓快乐的事情更好地做下去,他说:“乡亲们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