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强区、构建和谐爱辉”目标,牢牢把握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主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艺队伍逐步壮大。近年来,爱辉区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完成11 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实现全区11个乡镇89个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偏远村屯和林场村民、职工看电视难问题,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爱辉区坚持扶持乡、村组建艺术院团、农村文化大院,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文化团体带头人进行定期培训。全区11个乡镇、89 个村屯成立农村文化大院66个,业余文化群体100余支,形成了“一乡一村一院一品”的农村文化大院新格局。农村文化大院已成为爱辉区农民文艺娱乐的重要载体,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棋类比赛、球类比赛、书画展等活动以及乡镇文艺会演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创新载体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爱辉区坚持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活动宗旨,创新改进服务方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近年来,累计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100余场。组建电影放映队深入到各乡镇、村屯、厂矿,年播放影片1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金色旋律”农民艺术节演出,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作为黑河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农村文化基地的张地营子村文化大院演员们还走进了黑河学院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传承。鄂伦春民族传统的桦皮画手工技艺、狍皮手工技艺成为爱辉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与斜人柱、口弦琴一起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桦皮画手工技艺、狍皮手工技艺已发展到6个家庭式手工作坊,挖掘整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20余首。爱辉镇民间创作小组利用3年时间,挖掘整理了爱辉民间故事等书籍十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