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设施:建好,更要用好

来源: 大众日报

前几天,有一同事问:现在的博物馆都有什么展览活动,都好长时间没去过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应该说,我们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初步建立,但使用效率并不尽如人意,重“建”不重“用”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存在,这也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工程正逐渐遍布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由这些工程构建起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但是,这些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如何?据一外省社科院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状况和应用程度不高。其中,针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陈列馆的调查显示,24.4%的受访者一年中从未去过这5类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对群众文化馆的年均光顾次数更低,93.7%的人平均每年到馆5次以下。档案馆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中对市民的吸引力最低,85.3%的市民一年内没有去过档案馆。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同样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调查显示,64.2%的人一年中从未去过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大院等。

    我省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我们没有专门的调查数据,但记者到基层农村采访时发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图书过于整齐、崭新,多数书架看着像没有人动过。这说明我们在硬件、产品的投放上做了不少,但并不是老百姓全部需要的东西。

    如何将文化设施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圈、“一卡通”等形式上有了诸多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然要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做一个预先研究评估,提供相应的设施,进行人员的配置,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项目。

    此外,目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似乎正逐渐陷入政府单向投入、公众“被服务”的怪圈,鲜见市场的力量。《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主编章建刚指出,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是一种误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公民、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少依赖财政,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借用市场力量来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

    在公共文化设施中,文化广场、露天公园等场地利用率相对较高,潍坊市就此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利用市场手段配置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设施。遗憾的是,我们在利用率较低的文化设施上的探索太少了。

    如果我们的文化设施、艺术机构能够得到一些企业赞助,运营成本就能降下来,就会将有限的经费用于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更多不同的文化服务产品,也就能吸引更多的老百姓走进文化场所,真正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

    公共文化设施建好了,更关键的是让老百姓“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