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已建成305个并全部免费开放,今年将再建20个,同时继续大力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六进”活动———
公共电子阅览室受欢迎(耿传水 摄)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为群众提供绿色阅览的重要阵地。为满足信息时代群众新需求,近年来,我市将传统图书馆服务与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相结合,将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我市在完成公共阅览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再加大投入,选择群众需求较大的地区,建设20个拥有20台电脑以上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着力提升我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公共电子阅览室成为群众获取知识的窗口
章丘寨子社区文化中心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除了图书室、健身室、娱乐室以外,这里还专门配备了100余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配置了20台电脑。宽敞明亮的电子阅览室,每天吸引很多人上网浏览信息。社区的刘女士经常带孩子来这里上网,她说:“在这里上网,可以学到更多的电脑操作技巧。而且大人、孩子共同学习,既安全又有学习氛围,我和孩子都喜欢。”
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处处长张军介绍,自2010年我市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已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05个。其中,市图书馆拥有一个130余台电脑的大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天接待市民约300余人次。
为了有效整合资源,加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2011年,我市出台了《济南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检查验收标准》,要求新建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均设置电子阅览室,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需配备20台以上的电脑的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15台以上的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同时,我市现有的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城乡资源共建共享
2013年春节期间,市图书馆举办的网上共享讲堂“走进孩子的内心”、“十二生肖趣谈”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观看了“大讲堂”的张女士说:“这个活动办得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丰富了知识。”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目前,我市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已建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0个,包括305个规范型站点在内的基层服务点4551个,建成市级特色数字资源库6个,覆盖城乡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已经形成。章丘市、历下区和市中区3个支中心分别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在实施共享工程的过程中,市图书馆不断拓展共享工程的服务内涵和方式,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六进”(进校园、农村、企业、社区、军营和机关)活动,在基层建成72个服务点。仅2012年,就开展了包括书香泉城读书节、走进广场播放、送科技小册子下乡等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10余万人次。据介绍,全市共享工程服务点年均开展活动近1000场次,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是我市开展较早、受惠群众较多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
数字图书馆将图书馆送到群众身边
登录济南市图书馆的网站,会发现网站上近期新增加了一个板块,即“‘书香泉城’数字阅读平台”,平台拥有电子图书65万册,以及工具书、年鉴等2000多种,艺术图片信息1万多张,报纸300多种,目前还在丰富运行中。
“我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是近年来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较早,软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成为我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新的服务品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程华介绍。虽然目前正在测试阶段,但已经吸引了很多读者。在高新区工作的陆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喜欢旅游的他一次上网时无意中搜到了这个网上图书馆的一本数字书———《环球玩路者:廖佳环球自驾600天纪实》,如获至宝,并专门打电话咨询图书馆是否收费。“我喜欢看游记,但好多网站只能看大致内容,或下载文本文件观看,而这里不同,不仅能看到文字,还有图片,没想到全部是免费的。”据介绍,“书香泉城”数字阅读平台将于4月底免费向泉城市民开放,届时只要能上网,随时可以进入数字图书馆阅读喜爱的图书。济南市新图书馆也将于十艺节期间投入使用,届时数字图书馆建设还要加大力度、拓展服务项目和功能,目前局域网已经建成,待新图书馆开放后,市民将能享受到更快捷的网上阅读服务。(本报通讯员 曲晓妮 孟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