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多,在市区文化中心广场,虽然天还有些冷,但这里的气氛却火热依旧———羽毛球、踢毽子、打陀螺……广场上休闲活动形式多样,大大小小的休闲健身方队足足
十几个,十分热闹。刚刚过去的前一夜,广场中央的烟台大剧院里,舞台话剧《分手大师》在这里爆笑上演,1000多名观众在家门口观赏到了这场国内顶尖精品话剧。
随着烟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每个烟台老百姓都切身感受到了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美丽烟台”的文化惠民看得见摸得着。
高雅艺术家门口扎堆上演
“我在北京上学时,曾经到国家大剧院看过类似的话剧,感觉特别棒,回来后我就想,什么时候烟台也能有一座像北京那样的剧院?现在好了,我几乎每个月都来这看一场高水平的演出,真是特别高兴。”走出烟台大剧院,市民谭文兴奋不已地说,“如今的烟台,文化品位越来越高!”
进入2013年以来,烟台的文化演出尤其是高雅艺术演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共有近20场演出在烟台大剧院上演,其中不乏像《分手大师》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演出整体质量令许多同等城市羡慕。而大剧院全年的演出密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共122场,平均3天一场演出。自2009年开业至今,烟台大剧院为市民带来了涵盖了交响音乐会、芭蕾舞、话剧、音乐剧等三十余种艺术演出,先后引进了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杨丽萍《云南映象》,中国民族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中外经典剧目。
60亿助群众文化多点开花
文化艺术与一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直接挂钩,而文化的投入,换来的总是立竿见影的幸福。截至去年,全市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60多亿元,其中,市一级文化投入达到25亿多元,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烟台文化带来的是一次绚丽“绽放”———成为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评选的承办城市之一,多件新创群众文艺作品代表山东省参与角逐;74场精品演出继续贯彻“文化惠民”与“文化烟台”的品牌……
眼下,烟台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整体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五大文化工程,在全市基本建立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例,去年新增示范点近200个,全市农家书屋在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增100多家。
专业“组团”冲击十艺节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烟台的文化视野。去年2月,烟台被确定为“十艺节”五个重要承办城市之一。
“演群众的事,让群众演,演给群众看”成为烟台角逐十艺节“群星奖”最有份量的砝码。多年来,烟台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创作,已有10余人次获得过“群星奖”,此次多件作品再次入围,巩固了烟台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第十一届烟台市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是烟台今年继续打造的文化品牌,“文化乐民”依旧是演出季的主打思想———以大剧院为主舞台向广大市民奉献各类国内外高档次演出近50场,其中公益演出达到十几场,演出平均票价只有84元,使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文化实惠。同时,组织专业艺术院团深入农村基层免费送戏,全年戏场次将达到近千场。
今年,烟台还加大对重点剧目的创作,三台大戏紧张创排,修改创排吕剧《烟台山作证》、京剧《功德楼》、歌舞剧《海市蜃楼》等重点剧目,其中,吕剧《烟台山作证》已演出30场以上,原创歌舞剧《海市蜃楼》也通过了二轮公演,目前正在对剧本进行深入研讨,进入“十艺节”前的最后完善阶段。
争创“国字号”城市文化名片
全力争创“国字号”城市名片是今年的一大目标。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告诉记者:“重点建设功能齐全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争创省级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同时扎实开展烟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推动朝阳街、奇山所城两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
同时,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徐明表示,要坚持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高效发展,一手抓新兴业态培育壮大,大力实施文化基地建设、文化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和文化企业膨胀战略,着力优化培育文化服务业、突破发展广电产业、膨胀壮大新闻出版业、扶持引导创意设计与动漫等新兴业态,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文化富民”提供强力支撑。 (YMG记者邵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