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居民在装修一新的绿园区文化大厦排练室里排练节目。李 蕾 摄

3月底的长春乍暖还寒,记者采访长春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当天,感受最深的不是纷纷飘落的中雪,而是这座城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热情和示范区创建为基层百姓带来的幸福与自豪。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突破

“以前,只要天气冷了,我们就没有地方跳舞了。现在可好了,我们有了全天候的排练厅。”当记者来到长春市南湖街道湖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正在这里排练的社区舞蹈队的一名队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长春市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维修一批、整合一批”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前,长春市少儿图书馆完成改造正式开馆,市图书馆改造、市群众艺术馆和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建设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已基本解决文化馆、图书馆两馆馆舍达标问题,宽城区图书馆、榆树市文体活动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绿园区投资3700万元购买并改建而成的区文化大厦即将对外开放……

“目前,长春市97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完成了50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536个村、2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无论是建设速度、建设成果、建设投入,均实现了该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突破。” 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伟民告诉记者。

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

“我们设立了许多免费课程,有古筝、舞蹈、声乐等,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馆长董虹告诉记者,这些课程顺利开设,得益于长春市建立了一支完善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长春市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之机,加大培训力度,坚持‘锻炼一批干部、完善两队伍、填补三项空缺、壮大社会文化骨干力量’的工作思路,效果逐步显现。”据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清秀介绍,“锻炼一批干部”是指把一批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锻炼,促进其成长成才。“完善两队伍”指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业务人员队伍。“填补三项空缺”指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一名站长的情况下,再配备两名工作人员,避免站长唱独角戏。“长春市现在的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由创建前10人增加到200余人;全市一次性招聘308名社区文化工作者,城区内社区全部配齐,另外统一协调280个文化公益岗位,补充到县级社区及郊区村屯。”张清秀说。

“长春市村一级文化辅导员享受的财政补贴由各县(市、区)财政负担,人员基本配齐,达1300余人。”于伟民说,目前,全市文化志愿者10056人、文化类协会215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020个共5万余人。

“不仅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数量得到充实、素质得到提高,而且熟悉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会组织指导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骨干力量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

上访户变文化活动骨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春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创建示范区工作的财政支持。现在,长春市各县(市、区)基本落实了城区人均1元、农村人均0.5元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需要的资金也得到落实;市直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由55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并纳入市财政预算;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地方配套资金得到落实;市直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达到700万元。除了国家拨付的示范区创建启动经费,长春市财政还配备100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区创建“攻坚战”,其中80%的资金按普惠性原则分配,剩余20%的资金用于奖励成效突出的创建成员单位。

于伟民告诉记者,在长春,不仅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也已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贯穿全年。长春市重视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各公益文化单位通过多种形式把文化发展成果送进工地、送到农民工身边,将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图书分馆和文化馆重点辅导培训的范畴,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梦,人民的梦,强国富民幸福梦。中华民族新征程,伟大复兴任更重。”在长春市南湖诗社,今年70多岁的社长王德岐兴奋地为记者朗诵起他新创作的诗歌《赞中国梦》。以各类群团组织为依托,长春市常年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累计吸引了700多万人次的群众热情参与,村容社貌发生明显改变,业余时间守着酒桌和牌桌的人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多了;不文明的行为变少了,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人多了。有的农民把自家的房屋拿出来供村民搞文化活动之用,有的拆迁问题上访户变为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共文化处负责人朱向阳表示。(本报记者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