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公益“文化物流”连通城乡

来源: 中国文化报

3月16日,浙江省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组织演出人员来到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市大岚镇大俞村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图为越剧《十八相送》演出现场。 方其军 摄

文化配送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不顾路途遥远、崎岖,克服晕车、中暑等困难,带领文艺小分队辗转于村村岙岙,为山村群众送去一台台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每次演出完毕,演职员们从村民那里听到最多的话是:“欢迎你们多来啊,我们喜欢你们的戏文。”

这只是浙江省余姚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城乡形成公益“文化物流”产生良好效益的一个缩影。该中心自2010年12月成立以来,面向城乡全覆盖、多层次的文化配送均衡普惠,实现了从每个中心村有戏看到每个自然村有戏看、“我演你看”到“你点我演”、“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和“全市日日有演出,全年村村有戏看”的目标。据统计,2012年以来实施的进山村演出活动有效拉动了演出市场,将高端艺术表演与基层文化诉求融合互动,在公益“文化物流”中促进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市场繁荣演艺团体如鱼得水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组建初衷是加快建立覆盖全面、运行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盘活公共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服务资源,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网络,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丰富活动载体和服务内容,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余姚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元宵节期间,浙江省越剧团在余姚泗门、陆埠等乡镇进行巡回演出,“省级剧团到乡镇一级如此频繁演出,这在以前几乎是未曾有过的现象,而如今经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系、协调,大牌剧团在余姚农村演出已十分普遍。”

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熊培军说,给团体找观众、给观众找团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立“阳光文化资源库”,发挥了“文化物流”的中枢作用。基于此,浙江省内外演艺团体在余姚演出市场供求平衡、如鱼得水。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配送、文体活动策划和文体资源开发利用等任务,通过“阳光文化直通车”形式,将戏剧、歌舞、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配送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打造“阳光社区剧场”“乡村文化舞台”等平台,为城乡群众配送文艺演出、知识讲座、体育健身等节目,余姚的演出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市场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城乡普惠点单看戏其乐融融

“老百姓爱看啥,自己点单,戏就送来。”余姚市泗门镇水阁周村党总支书记杨业浩说,现在村民不仅能免费看戏,还能自己点单,这都得益于余姚市成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送戏下乡是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但它与普通文化大篷车不同的是,送戏下乡由百姓自主选择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将制作的节目单发放到乡镇、街道的文化站、行政村,村民根据菜单确定想看的剧目后进行需求反馈,由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采购的演出单位协调敲定演出事宜。

“无论是海拔700多米的四明山偏远山村,还是离市区40多公里的杭州湾畔自然村,余姚百姓几乎都享受过这样的文化盛宴。”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委员王建军说,“只要群众需要,演出不会停档。”目前,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拥有城乡演出点135个,覆盖全市21个乡镇(街道),以点带面、辐射全面,群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截至今年2月底,该中心已为城乡配送演出1200余场。

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黄家埠镇文化体育中心成立了第一个分中心。该分中心主任李洁美说:“分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蒋梦麟读书节’‘兰风国庆十天乐’‘春节戏曲周’‘周末二元影院’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本报记者 刘修兵 通讯员 方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