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城昆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融合成了独特的城市个性。昆山市文化馆是昆山这座城市文化的领头羊,是群众文化的基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老百姓体会到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团队汇演等活动带来的快乐,这一点,丁小幼身为昆山市文化馆馆长,十几年如一日承担起了责任,为全市群众文化注入了全新的灵魂。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个事业有些成就的男人身后肯定有家人的支持,而且这个男人的家庭一定也是幸福的,因为有理解。”1963年出生的丁小幼,今年51岁了,但是乌发黑亮,精神矍铄,非常年轻态。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园街的昆山市文化馆。一楼的大厅陈列着《2013年主要文化活动公示栏》、《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一览表》等,乍一看,老百姓可以参加的活动还真不少,比如每年都很受欢迎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巡回演出”、“‘欢乐文明百村行’文艺巡回演出”、“第二届十佳少儿歌手大赛”、“第二届区域广场舞比赛”、“《鹿城故事》讲座”等等;再比如周末音乐交流会、老年活动室、艺术大课堂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是整个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而丁小幼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接手文化馆工作的这十几年来,丁小幼把群众文化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说起现在忙碌的事业,丁小幼说,离不开妻子无怨无悔的支持。“妻子是工矿企业出身,我是搞文化的,知识层面差距很大,我们的性格也是天壤地别,但是有支持有理解有包容,我的家庭非常幸福。”这真是应了这样一句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默默支持的女人。
做事必须认真、踏实
“做文化,需要知识、技术的积累,坚韧不拔的意志,最重要的是情感。”1979年之前,丁小幼在昆山中学就读初中;79年之后,丁小幼有幸被选中进入了昆山评弹团,开始了“说书”生涯。看似是幸运之箭射中了丁小幼,其实是一个有准备的人终于等来了机会。“做事必须认真,认真才会有回报。”全家6个兄弟姐妹,丁小幼从小生长在玉山镇一农村,通过刻苦读书,后来考上了全市数一数二的昆山中学。在当时,能考上昆山中学是全村的一件大事,而之后进入昆山评弹团更为村里争光了,“老长脸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丁小幼勤奋刻苦的汗水。
“76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地方戏种也慢慢恢复了,但是只有沙家浜、红灯记等等8个样板戏活跃在舞台上。”回忆往昔,丁小幼说,文革期间,戏曲人才的培养断了,戏曲举步维艰。他是昆山戏曲学校(现在这个学校已经没了)的第一批学员。“到80年代,戏曲界已经是市场化运作了,靠售票为生。86年开始,国内演出市场愈发艰难,地方戏剧全部转京剧,大量地方戏种自生自灭。”
1989年,昆山评弹团正式解散了,丁小幼转行来到了市图书馆工作,正式从“专业说书的”变成为了“专门管书的”。图书管理系统合运用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知识结构复杂而庞大。丁小幼还是秉持了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从“零基础”一点一滴慢慢专研,硬生生把自己“修炼”成了专业的图书管理员。有了图书管理系统,整个图书馆上万本图书的检索、管理就变得有章可循,便捷多了。“当时没有电脑,要从上万多本甚至上千万本藏书里查找一本书需要遵循一套科学规范的业务技术。你到图书馆就会看到每本书都有一个标签,有英文字母有阿拉伯数字等等是分类编号。比如说,D是政治类书籍,B是哲学类的。如果要找莫言的一本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代号2,还有个位置号,按照这个方法一找就找到了,没有掌握这个技巧就跟大海捞针一样。”“这几年一门心思学评弹,没有别的技能,到图书馆工作后我靠着自学,更加认真、努力。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掌握了更全面的文化知识、技巧。一年后,我转到了知识储备要求更高的辅导部;两年后,我已经给其他同事上课了。”丁小幼说。
文化馆是我的第二个家
“从以前亲力亲为到成为一个组织者、管理者,30年时间我一直和文化打交道,一直在做群众文化工作。”2008年,丁小幼被调到了市文化馆,担任文化馆馆长一职。
初到文化馆时,着力辅导乡村文化站曲艺活动和图书管理,开展读书活动、出简报样样不落。“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文化工作,主要侧重于展览、舞台表演、讲座等。比如舞蹈、乐器等舞台表演,就用上我13年的剧团经历,对我现在的群众文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丁馆长说,群众文化工作做得好不好,就看有没有做出特色。作为群众文化领头人,自身没有思想就做不出特色。
毛宇龙是市文化馆退休返聘的老同志了,他发挥着余热和丁馆长一起活跃在群众文化的一线。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丁馆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对待工作很认真,常常亲临工作第一线,不辞劳苦;对待员工也十分关心,常常和我们沟通想法。平时开会时,丁馆长常有创新理念蹦出,一点不输给年轻的员工们,带领着我们把群众文化搞得轰轰烈烈。”
谈起群众文化工作,丁馆长侃侃而谈。“文化馆是我的家,是我工作、事业的家。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把文艺作品创作丰富起来,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昆山文化的特色,这是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文化馆馆长,我会用自己的能力把昆山文化从业人员、群文干部包括文艺骨干、业余团队凝聚起来,一起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把‘人’组织起来的同时,把群文表演活动做起来。”记者了解到,前几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着组织群文干部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邀请到了苏州市教育学院音乐教授李崇和苏州市科技学校音乐副教授钟剑鸿现场授课,为学员教授合唱指挥技法、合唱音准训练、歌曲和声配置与基本音型、曲式结构分析与伴奏手法等方面内容。全市各区镇、街道文体站群文干部、群众文艺辅导员、业余文艺团队、中小学音乐教师计8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培训。丁馆长说,拿音乐来说,他懂音乐能听出一首歌曲当中的旋律、音准和节拍,加上过去丰富的舞台经验,不同于门外汉的略知一二,他可以从专业角度指导这部分工作的开展。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昆山市文化馆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常规性演出,包括百村行、周周演、美术展览、票友比赛、非遗工作等;一个是要创作出能参加江苏省甚至全国性各类比赛的精品作品; 第三个是要在原有作品基础上深化、改进、提升,创新项目,比如《鹿城故事》讲座和今年的艺术培训走基层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个工作重点,也是凸显了我市群众文化地域特色。
“群众文化的范畴很广,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叫社区文化,比如苏州园区的邻里中心,走的是新加坡模式。在我们中国,走的是政府主导,群众组织参与的方式,我们有文化活动中心。”丁馆长说,市文化馆正在着力研究一个课题:文化馆今后怎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文化投入、政府支持方面是全国领先的。我市群众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设施非常好,精彩多样的组织形式,目的都是快乐百姓,丰富百姓的生活。现在,全市总共有800余只群文队伍,人数达到1万多,参与度非常广。“今后,文化馆将提供更好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商报记者 陈燕靓/文 通讯员 毛宇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