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积极抗震救灾 确保文物安全

来源: 中国文化报

4月22日一早,在四川省芦山县文化馆门口,记者见到了芦山县文化局局长陈忠献。自4月20日地震发生以来,他已经两天没睡觉、没回家了。

    地震发生后10分钟,在外的陈忠献驾车赶到县城,在路上已经见到在进行报道的当地记者。到办公室后,惊魂未定的同事们陆续自发赶来,互报平安后立即投入救灾工作,并很快成立了县文化局的抗震救灾指挥部。陈忠献告诉记者,在上级统一指挥下,县里文化系统的同志们主要分成5个组:宣传报道组,负责配合各路记者快速准确发布信息;灾情统计工作组,对本地区的文物和文化基础设施受灾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查;通信保障组,配合电网和通讯公司将信息第一时间发出;后勤保障组,负责文化工作者参与抗震救灾的补给;救灾物资发放组,将各类物资发放给受灾群众,并于20日下午将第一批调频收音机发放到受灾群众手里。整个芦山县文化系统除太平镇的一位同志还没联系上,没有人员伤亡。

    芦山县文化局的干部职工冒着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坚持在出现裂缝的楼中工作。说到这里陈忠献有些苦涩:“两天了我都没回去,我就知道家里除老母亲外都没事。老母亲受伤了,已经转到医院,具体什么情况也不得而知。”

      看着新投入使用的文化馆大楼,陈忠献略显欣慰。他说,这个新文化馆刚刚建好,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局和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在这里办公,图书馆的图书已经上了架。万幸的是博物馆中的文物正在老馆进行封箱保存等待搬家,还没有搬过来,如果是新馆开始开箱陈列展示,后果不堪设想。

    陈忠献说,下面的各级文保单位都已经派了同志去工作,但是现在到底哪个人在哪里,还没来得及一一沟通。顺着陈忠献指的路,记者在老县城找到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平襄楼。

    平襄楼由于结构稳定,虽然殿内受损严重,但大殿前的广场成为了安置受灾群众的避难所。在平襄楼前,记者遇到了正在这里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周学清。周学清在县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就在平襄楼的后面,他主要负责馆藏文物和平襄楼的保护工作,他的家也安在博物馆里。地震发生时,周学清刚刚晨练回来,之后便就地开展起救灾工作,他的床也搬到了平襄楼一侧的亭子里。平襄楼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但经不住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周学清不断地提醒受灾群众注意防火。

    周学清的房子已经被震毁,书架上儿子的图书却已收拾整齐,他儿子在昆明读书。周学清每天都和儿子报平安。乐观的态度让周学清充满了干劲。

    和平襄楼一样,芦山县城的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汉阙之一——樊敏阙及附属建筑在地震中有不同程度受损。在建的樊敏阙博物馆也被迫停工,施工的工人就地负责看护院落。他们说等灾情稳定后,要把樊敏阙博物馆建好,樊敏是芦山2000年前的“秀才”,东汉的巴郡太守,樊敏阙从汉代保存至今,一定要保护好。

    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文化工作者还有很多,本报记者会持续关注。在这里借用陈忠献的一句话,文化工作不仅仅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和发挥作用,救灾时也应该尽早重视并且努力做好,为重建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本报特派记者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