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9点到11点半,短短两个半钟头的时间里,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黄巢村的文化大院里响起17次掌声。当日,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群星艺术团吕剧票友队为黄巢村的农民朋友带去了吕剧专场的演出,2013年度济南市“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乐见群众热情高
“这是他们第5次来这里演出了,我们都很欢迎。”64岁的陈玉明拍着手对记者说道:“听说他们来演出,我匆匆吃了几口早饭就来大院了。”
正如5年前济南市“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首场演出在黄巢村2000多名农民朋友的热情期待中精彩亮相一样,此次的精彩演出也得到了黄巢村广大村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出开始半个小时前,就陆续有村民带着长板凳来到文化大院;演出开始后,文化大院被前来看戏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昨天,我就广播了市艺术馆要来演出的通知,还在村里显眼的地方贴了海报。”黄巢村村支部书记刘明海告诉记者:“我们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平时的文化活动比较少,每次他们来演出,村民们的热情都很高涨。”
今年82岁的孟凡儒是黄巢村庄户剧团的团员,擅长莱芜梆子的他有着52年的“卖戏”经历,看着在舞台上踱着“莲花步”的演员,孟凡儒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庄户剧团平时没有老师,每次市里来送戏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希望他们能常来。”
“量身定制”服务好
两个半小时17次掌声,让参与演出的演员们都有些激动:“听到村民的掌声,演出更有动力了,我们当中有几个年龄大的演员在来之前还在吃降压药。”
精彩的吕剧专场演出,在给黄巢村村民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的同时,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尤其是原济南市吕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董砚萍的《红嫂》选段,一经开唱,就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17次掌声绝不是偶然,大约一个月前,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就反复打电话询问村民喜欢的剧目。”柳埠镇宣传科副科长孙广汉告诉记者:“该馆甚至还组织了工作人员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群众的听戏需求。”
据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介绍,在“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中,该馆坚持“量身定制”文化服务,把舞台搭到田间地头,将真正的艺术送到农家,送到农民朋友的心坎里。
对这17次掌声,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副书记、副馆长李梅海却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对我们演出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看着聚精会神听戏的村民,李梅海感慨道:“如果把老百姓比作鱼儿,把文化活动看作是水,那黄巢村的老百姓就是缺水的鱼儿,我们来的次数太少了。”
敬业精神得民心
当日上午11点34分,主持人走上舞台,宣布“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首场演出结束。就在此时,文化大院里发生了“离奇”的一幕:全场没有一名观众鼓掌。“我当时就在想,肯定是演砸了,但我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演得不好。”折子戏《姊妹易嫁》的演员刘淑美说。
直到十几秒过后,台下传来观众的声音:“再来一个吧,我们还没看够呢,你们下午还演吗?”
“其实我们原定的是11点10分结束,有一些年龄大的演员身体条件不太好。”李梅海无奈地指出:“那些老演员坚持多演了将近半个钟头,他们早上6点多就起床准备,有些演员早饭都是在大巴车上吃的。”
“我在地里干活,听到村里广播,就急忙来到这里,都没顾得上回家拿马扎。”在现场站了两个多钟头的村民陈玉明虽然意犹未尽,但却很敬佩台上演员的敬业精神:“听戏的时候,没怎么觉得,可现在腿都有点发酸,台上有些演员比我年纪大不少,他们在台上既要唱还要表演,太了不起了。”
据了解,济南市“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由济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济南市群众艺术馆承办。自2009年开始,活动先后走进10个县(市)区,开展专场演出、展示、培训等300余场,惠及百姓15万余人次。“农民朋友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活动将文化惠民的春风吹遍济南每一个乡村。”马迎春指出:“‘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已成为济南市群众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实习记者 王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