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超2.5亿,农民工群体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已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精神生活层面的缺失特别值得重视。近日,泸州市纳溪区政协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工作之余主要消遣就是喝酒、打牌、看电视、睡觉;二是农民工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企业和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相对缺乏。
据了解,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对改善农民工精神生活状况特别重视,建立农民工精神文明家园,让“农民”变“市民”,提升他们的精神品质,但在我省,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推进制度完善。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工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文化教育权益。把农民工纳入社区人口统筹管理,促进农民工与社区居民的交往,使其在社会、政治、文化、医疗、社保、薪酬、教育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权利,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二是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场文化开放性、多样性、随意性、多面性等特征,大力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活动,解决当前农民工思想素质不高、精神生活空虚等诸多现实问题。三是提供条件设施。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积极引导企业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农民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使农民工免费接受法律法规、就业常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体现社会和企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