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建设对接农村百姓需求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面对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城乡文化反差较大的事实,云南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把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深入基层,植根现实情况,对接百姓需求,以夯实文化民生建设。

农村文化条件远不能和城里比

49岁的昆明市农村电影放映员施继标,常年负责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和因民镇21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这两个乡镇距离东川城区百余公里,山高坡陡、沟深谷狭,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一到隆冬季节,三轮摩托改装的放映车便因大雾进不了村。

“农村的文化条件可远远不能和城里比。”施继标感慨道,“以前东川很多村子一年都看不到一场电影,现在国家政策好了,给放映员配备了车和轻便的数字放映设备,才能按质按量地每村每月放上一回。”电影放映时,青龙山村民杨兴友给施继标递来一张纸条,想请他下次来的时候帮忙从镇上带两只猪仔。“山里交通不便,有些物资都要靠放映员捎来,更谈不上文化生活了,最多就是看看电视。”杨兴友话语中有些无奈。

腾冲县滇滩镇山寨村村民濮玉杏同样也有自己的心结:山寨村现在还没有一块供村民活动的文化场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像隔壁的明光镇凤凰村那样有一块可以唱歌跳舞的场子。西双版纳的大学生村官保虎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在我们村,尽管有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娱乐室,但很多村民似乎不感兴趣,去的人很少。”在有些农村文化大院,宽敞的院落和场地也仅是三三两两农村留守老人聚会闲聊、消磨时间的去处。“咱们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很多时候还是为了更好地致富。现在村民还不是很富裕,又不能从文化投资中见到经济效益,有些人就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楚雄禄丰县中村乡村民雷正凯直言不讳地说。

让农村文化设施真正“转起来”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说:“很多地方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往往是‘一次性’投入,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和管理机制。因此,要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并重并举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农村文化设施真正‘转起来’,有效提升文化设施的‘气场’、增强文化服务的‘磁场’。”

去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首次将“云南经验”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把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纳入年度重点督查事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2012年至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专项经费100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20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1000万元、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经费300万元,共计9300万元。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认为,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见》将一些成熟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保障措施使公共文化服务有载体、有活动、有保障,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基层文化建设年”精彩可期

推动文化产品向农村流动,推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文化设施向农村覆盖……2013年作为云南省“基层文化建设年”,将以更为扎实和丰富的文化民生建设内容,对接百姓需求。

云南省“基层文化建设年”涉及文化建设、服务、培训、调研和活动5项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在全省新建100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州市数字图书馆全覆盖和乡镇农文网培学校全覆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1000支农村优秀业余文艺演出队;做好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建立适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需要的制度,把对基层文化管理工作纳入职称考核的内容,组织实施艺术创作志愿服务“三百”计划,即从各地选派100名创作人员,下基层采风时间不少于100天,创作100个以上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同时提高培训水平,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调研,以使文化项目更加符合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好各项文化演出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