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夕阳尚未完全下潜,火红的晚霞铺满了半边天。
吃完晚饭,黄丽君跟婆婆一起,来到大箕铺镇上的小广场上跳广场舞。
“我还想今天比昨天来得早20分钟,以为可以占个好位子,哪晓得还是晚了。”等黄丽君跟婆婆到了场地的时候,已经有六七支队伍开始跳上了。此时,小广场上的音浪与人浪一起汇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而在距离大箕铺镇50公里外的金牛镇虬川广场上,大射灯已经全部打开,广场舞、太极扇、京剧票友……你方跳罢我登场,到晚上8时,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下2000人。来的稍晚些的,只能在广场下的人行道上找地方跳舞了。
“现在谁还去打牌啊,都来跳舞了。”金牛镇文化馆馆长陈国安告诉记者,现在不仅镇上的人来唱来跳,周围离镇区较近的村子里的人也每天都来,“来晚了还真不一定有地方呢。哟,不说了,我的曲子来了,去跳舞了。”说完,陈国安就跟舞伴一起跳国标去了。
这只是大冶市公共文化建设面貌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逐级贯彻,为全民休闲健身走出城市、迈向农村,并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休闲健身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2011年5月,黄石市被确定为湖北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同年,大冶市财政列支创建资金3000万元,用于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大冶市政府将扶持资金提高到了近6000万元,并将“新建大冶文化馆”、“新建大冶市体育公园”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大冶市2012年“十件实事”。
截至目前,大冶12个乡镇文体站按“三室一厅”标准已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任务;333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95%以上的村(社区)建成了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图书总藏量超过70万册……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活动的开展、经费的投入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是衡量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成绩的标志。然而,“如果没有场地、没人教跳舞、也没人组织活动,谁还会去玩?”大冶市文体局局长曹云华认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基本队伍的健全和基本活动的保障。
“以前每年100副篮球架给村里送上门都没人要,去年我们半年时间150副篮球架就送完了。”曹云华说,现在的农村已经很少有人一到晚上就无所事事窝在家里或者聚众赌博了,“多建一块篮球场,就有可能少建一间牢房。”
陈贵镇袁伏二村的大学生村官李营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件趣事,2012年陈贵镇举办全镇广场舞大赛,每个村子派一支队伍参赛,结果他们村有八支队伍,“没办法,只能先在我们村内部‘海选’一遍。”李营说,结果消息一放出去,当天这个不到2000人的村子吸引了3000多人,“最后只能请镇上的警察来维持治安。”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所以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晚8点‘万人空巷’的局面。”曹云华说,大冶公共文化建设要真正做好做出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易木生 通讯员 李景坤 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