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相对于《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目前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仍较突出。推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党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落实,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表明国家要积极满足公民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权。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民生是改善民生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就谈不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具有与城里人均等的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并且其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它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和运营,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了不少举措,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从总体上而言,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第一,基层政府的认识和行为问题。基层乡镇政府承担着推动地方建设发展的较大压力,其他中心工作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都是一票否决,事关领导者的政绩和前程。而群众文化工作,尽管近年来有所重视,但考核比较“软”。这就导致不少乡镇政府从政府本位出发,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作为”与“不作为”的标准,有选择地展开行政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以农民为本位的,目前的考核方法也不能对政府的政绩产生多少影响,因而这项工作大多停留在喊口号上,并没有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内容之中。第二,服务资源匮乏。目前,安徽省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三大瓶颈:基本文化阵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提供服务的“硬件”,近年来,政府投入建设了一些文化设施,但“建”的问题解决了,“管”和“用”的问题没解决,导致使用效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基本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群众文化人才缺乏培养、使用机制,文化专干量少质弱且很难“专干”文化;文化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缺乏创新,文化生活匮乏、老套,难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三,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薄弱。农村公共文化是农民的文化,因此公共文化活动应由农民群众自我选择、自我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而安徽省现阶段的农村文化服务机制之中,大部分文化服务供给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送文化”多,“种文化”少;农民“被文化”多,主动参与文化少。农民在文化上的需求、决策、管理、评价等方面缺少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导致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不匹配。
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是一项公共品,其效益体现为外部性。当一项社会产品成为公共品时,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介入并承担责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目标。要达此目标,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突破诸多瓶颈制约。第一,强化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夯实保障基础,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目标任务、政绩考核、政策扶持等,解决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实际存在的多头政府行为和不作为政府行为,解决一些阻挠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能管理,全面激活体系的活力。第二,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问题。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投入规模的稳定增长,并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人才、面向农村的表演人才、基层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这几支队伍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农村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图书馆工程、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等技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解决“农家书屋”书籍更新速度慢、种类单一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内容单一的问题;鼓励社会资金和文化资源加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第三,建立农民群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运行管理实效。公共文化服务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目的,畅通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让农民有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评价权。第四,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设施的效能。近年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问题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而是政府包办。安徽省霍山县农家书屋探索的“1+X”的经营模式可资借鉴:他们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里建立了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活动室,引进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既解决农民购买图书、邮寄和移动业务办理问题,又能充分利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这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所得效益又解决了运行经费困难问题,真正让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用起来”和“活起来”。(李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