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年的“厉兵秣马”,东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迎来验收工作。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正因文化而发生改变。
随着市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东莞作为经济先发展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和创新方法等做出示范,探索了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优质性的“东莞模式”。
如今,在莞邑大地上,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壮硕的树根深扎到基层每一寸土地,结出了累累硕果,普惠每一位市民。
日前,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评审会,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获得了全国第一名。这些类似“连锁店”新形态的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优异成绩,只是东莞创建示范区取得众多成绩的一个缩影。借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春风,历经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划,东莞已在基层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从市、镇街一级,前移到了村(社区)、企业和住宅区等基层单位,形成适应市民对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东莞模式”
一到周末,在东莞樟木头镇打工的夏小萍会约上三两工友,一同来到樟木头文广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泡”一整个下午。虽然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阵阵书香,但是他们倍感惬意,因为这里的环境舒适清雅,橙、灰、白三色的电脑桌椅时尚温馨,液晶电脑、平板电脑、高速上网,如此“豪华配置”竟然不用掏一分钱。
一直以来,国内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遭遇了基层缺人才、资源少等瓶颈障碍,而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很好地解决了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到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后的理念、技术、服务、管理等瓶颈障碍,形成了受到专家一致好评的“东莞模式”。
东莞市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东莞构建了以东莞图书馆为管理中心,镇街分馆为管理分中心,村(社区)为服务端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市58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社区)全覆盖,形成平均每4平方公里一个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布局。
高水平文化设施崛起于基层
早在2011年,东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广东省唯一一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随后,东莞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把“文化惠民”作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使一批基层的高水平文化设施拔地而起。
一组数字显示,目前,东莞共有文化广场769个,公共图书馆(室)622个,农家书屋589家,博物馆31座,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超过了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近两年来,除了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之外,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了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192个未达标村(社区),新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面积达86万平方米。
这组靓丽的数据体现了东莞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推手,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不少成果和建设经验获得了专家、市民的好评,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省文化厅专家认为东莞公共电子阅览室课题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理论研究与创建实践紧密结合,切入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和示范价值,在本省乃至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志伟说,随着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已从市、镇街一级,转移到了村(社区)、企业和住宅区等基层单位,形成了领跑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每个人可享受
均等文化服务
█手记
富而思文——东莞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
30年前,敢为人先的东莞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饮誉中外的“制造业名城”。30年后,厚德务实的东莞再出发,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表率,率先把公共文化服务重心前移到基层,使市民真真实实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一直以来,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差距大等难题,而东莞利用政府的推动、基层联动和民间互动等多种途径来破解难题,实现了非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无界限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东莞,通过“五个有”等文化设施的“地毯式”建设,探索出了“重在基层、广泛参与、服务群众”的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基层配合、各方协调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真真正正落实了“文化惠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