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电脑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农村文化的娱乐方式和活动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文化场馆鲜有人问津。这是记者5日、6日在阳新县农村采访得出的结论。
乡镇文化站冷冷清清
富池是阳新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北依长江,境内深水良港可泊5000吨货轮。记者穿行于镇上的几条街道,难见有文化品位的商店、网吧和卡拉OK,文化站里更是空旷无人,倒是几家店铺里传出的麻将响声入耳。
在离县城不远的浮屠镇,记者在镇背后一块山地上找到了新建的综合文化站。文化站建得不错,院内有宣传橱窗,一楼有乒乓球室 摆放着各种图片和奖牌、奖杯,二楼设有图书阅览室。站长石裕新介绍,浮屠镇文化站算是搞得好的,过去文化站忙不过来,一年总要搞几个像样的活动。现在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已发生很大变化,中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点的儿童又在学校住读,文化站鲜有人光顾。
记者在站内呆了半个多小时,确实没遇见一人光顾这家免费开放的综合文化站。
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发生的变化,使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文化活动已成历史。
以钱养事引来负面效果
作为农村公益事业的群众文化,应该由政府出钱办。上级文件明确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受委托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要配备至少2个编制。改革引入新的机制后,阳新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成为编外社会人,事业单位职工转换成民办非企业组织的从业人员。这对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积极性挫伤很大。以钱养事,人平年收入1.5万元,并且长期拖欠。2012年9月,全县19个乡镇文化站联名上书县委、县政府,说明借债度日、举步维艰的窘迫,请求下拨9个月的生活费。石裕新说,今年时间又过一半,浮屠镇文化站仍未领到一分钱。
连生活费都不能保障,文化站哪有精力、财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王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朱从明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不拨经费,我们到哪里去找米下锅?”
以钱养事往往造成无人理事。阳新文化站问题是全省乡镇文化站的缩影,有专家对这一改革提出过质疑,认为这项改革削弱了农村文化阵地,挫伤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送戏、送电影、送书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只是短期行为,要从根本上活跃农村文化,还需培养一支依托乡镇文化站、热心文化事业的骨干队伍,养好用好这些不走的人员,才能使农村文化沙漠再现绿洲。(记者 许琳 新闻研修班学员 戴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