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农闲时节,粤西很多农村都请来粤剧团或木偶戏班“做戏”,场面热闹。但深入戏场,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晚开场时,村中男女老少都来捧场。可是,渐渐地,人越来越少了。能坚持看到最后的,就常常只剩几位老人。和村民们交谈,他们都坦言,每年“做戏”是村中的习俗,真正看戏的,是中年人和老人。年轻人只是凑凑热闹,营造气氛罢了他们对戏的内容根本没有兴趣。
村民的话令我深思。事实上,在粤西很多农村,粤剧和木偶戏等传统文化一直是“视听盛宴”,在农村文化中唱主角。应该说,这些“视听盛宴”造福了很多中老年村民他们的生活更充实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更多了。遗憾的是,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是中老年村民的“专场”,年轻人对其难有兴致。如果能兼顾传统和时尚,能满足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文化需求,那该多好。事实上,现在个别农村也有时举行老少咸宜的“文化大餐”对口帮扶单位下乡搞文艺晚会,以独唱、舞蹈、小品和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剧,博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期盼更多这类文化演出,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都能受惠。
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农村文化当更多彩。要做到这点,需要社会给力,也需要村民们“自食其力”。例如,有的村庄举办“村民论坛”,让村中的男女老少议事议国际国内大事,议村中大事小事,激浊扬清,弘扬浩然正气;有的村庄,村民因地制宜自导自演各种文艺晚会,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些凝结村民们智慧和汗水的文化活动,值得广大农村借鉴推广。当这类活动也活跃于农村,与粤剧和木偶戏等传统文化相呼应时,村民们定会感受到农村文化百花齐放的魅力。宋维宙(廉江)